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荣荣:巧设辩题,激活辩论式教学

发布时间:2015/2/26 15:58:44

 

一、引言

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其精彩生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辩论式教学增强了课堂上竞争与合作,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恰当的论题是辩论的保障,决定着辩论式教学的成败。优秀的辩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辩论的激情,使之主动思考,积极辨析。辩题的选择应坚持这样的原则:第一,辩题应切合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二,辩题应有足够大的辩论空间,易于学生展开想象,得有理有据。第三,辩题应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据此,结合教学实践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式教学中辩题可以从“价值观引领处”“个性化生成处”“文本矛盾处”“文本留白处”几个方位进行确立,以上笔者将联系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二、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确立方向分析

(一)方向一:价值观引领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抒发了浓烈的爱国感情或阐述了坚贞的价值观。这些意味深长的东西倘若老师直白地说教,学生的领悟总浮于表层,无法深入,更谈不上共鸣。若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或抓住人物的情感冲突,或抓住人物的价值观进行澄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确立主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一步步走进文本,一层层剖析人物性格,才能帮助学生主动领悟,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过程中,初读课文了解华罗庚事迹后,对华罗庚回国的决心——“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有感情朗读。在他们的情绪达到第一个小高潮时,老师适时地补充了当时国内外科研条件的对比材料。

师:“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留在国外可以对数学科研做出更多贡献。那么对于华罗庚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是回国从头再来,为祖国效力的好还是留在国外取得事业的更高成就的好?”

学生分为两组,各选一方,对于这个“何去何从”的论题进行辩论。

正方:“国外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华罗庚留在国外事业会更加成功,他的人生也会更加美好。”

反方:“但留在国外,看着祖国科研成果的落后,华罗庚心里会不开心的,生活也不舒心。”

正方:“华罗庚留在国外可以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数学梦想。”

反方:“华罗庚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也是他的梦想。”……

在辩论中,学生的思想有的并不显得深刻,纯真的感情却及时地迸发,如:华罗庚深爱自己的祖国,回国的心情是快乐的,满足的,这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以及华罗庚回国可以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样才是真正的价值。在辩论中,华罗庚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更加深入人心,学生对华罗庚有更深的敬仰,对于这种感情有了更为深切的认可。

又如,在《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等最后的时刻"。儿子雅克已然绝望,他回去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何认为自己必须在场?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在班级组织了辩论“在自己已无法扭转危机的情况下,雅克是否必须在场?”在激烈的辩论声中,学生换位思考,深深感叹雅克对亲人,对国家的深深的爱和责任感。

教师根据文本意蕴,把辩题定在“价值观引领处”,带领学生在辩论中受到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从而实现从“形象陶冶”到“情感内化”。

(二)方向二: 个性化生成处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当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想法,甚至对教材提出反对,这时恰是学生集中精神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之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欢迎学生个性化的生成,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本情感的领悟。

 例如在《叶公好龙》的教学中,课到末了,大家明白了原来叶公喜欢的是“似龙而非龙”的东西,都不禁嗤然一笑。正在此时,有一学生提出:“叶公喜欢假龙为什么不可以呢?”这问题一提出,令老师眼睛一亮:好一生成!于是,教师设下论题:“叶公喜欢假龙却害怕真龙是否应该被批判?”于是两部分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叶公只喜欢假龙,那是表面上的东西很肤浅。

反方:画的,雕刻的龙和真龙不一样,叶公有权利只喜欢假龙。

正方:对真正的东西的喜欢才能长久。

反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叶公喜欢雕刻的龙是他的选择,等他见惯了真龙说不定也会喜欢上呢!

……

教师:是啊,如果在叶公的潜意识里,他认为真龙是不存在的,因而他喜欢的只是我们生活中想象出来的龙形象,只是“假龙”,那么当他看见真龙时惊慌失措也是情有可原的了,就不应该作为反面教材而被人嘲笑。你们给叶公“平反”,说明你们积极思考,对教材大胆产生质疑是值得表扬的。

鼓励学生对课文产生质疑,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使他们建立起一种客观评判的精神,这是教育的成功。当然,课堂上也会出现错误的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是与非”的辩论中探寻,在对比中体会,比较异同。在精彩的生成处组织讨论,能有效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方向三:文本矛盾处

文本中许多在情理上的矛盾之处往往是精心安排的点睛之笔,因看似有悖常情而使学生产生思维上或情感体验上的矛盾。当学生对矛盾处提出质疑,进而进行辩论,文本的主要情感价值便呼之欲出。

如:在《毽子里的铜钱》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老人生活的艰辛,也为他的沧桑感到难过。在有了一定的感情铺垫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处:“老人挣钱实属不易,又做了亏本的生意,他之前送给我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已属好心,却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这是又一次的损失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艰辛和一次又一次的“送”,从“小小烤山薯”到“小山薯”的变化进行辩论。在相互切磋、分析、辩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是善良和相互间的尊重。

又如在《小抄写员》一文中,在父亲指责小叙利奥时,课文中描写到“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眼泪,心里却很高兴”。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个重要的矛盾处进行辩论,叙利奥此时是快乐还是难过,又都为了什么?

课文中像这一类“矛盾”比比皆是,往往就是文本的情感价值观呼之欲出的地方。学生抓住“矛盾”进行分析、辩论,便能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也增强了对课文重点语句的语感领悟。

(四)方向四:文本留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文章常常在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留下空白,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展开各种想象去填补,以达成“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课文的留白处为辩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留白打开辩论思路,发挥个性化想象,发掘出文章蕴含的意义,使阅读变得厚重起来。

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说的最后写到“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在对哈尔威船长产生深深的敬意之时,也为船长的死深深惋惜,便有不少学生产生疑问:“船长说不定可以逃生的,他再支撑一会儿,小船可以再回来救他,为什么他却一动不动地沉入海底?”学生的眼睛是敏锐的,眼前的船长似乎早就下了“与船共存亡”的决心。于是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如果时间来得及,哈尔威船长选择与轮船共存亡是否毫无意义?”在辩论中,学生领悟到了船长的深沉的内心:

生:“海难发生后,哈尔威船长就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大声喊道‘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他早就打算与船同沉,要以身殉职,他是下定决心的。”

生:“哈尔威船长有高度的责任感,虽然错不在他,但他认为应该‘人在船在,船亡人亡’他是一个英雄,对他来说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生:“哈尔威船长不是吓呆了,也不是没时间逃生,而是他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他伟大的一生。我们应该尊重他。“……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质疑、辩论,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者“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促使学生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更上一层楼。

又如在教学《凡卡》时,学生深深同情凡卡,出于感性,起初许多学生认为凡卡的爷爷一定会设法把凡卡接回去,给他幸福快乐的生活。孩子的想法是可爱的,但却剥离了小说的情节安排,脱离了小说的寓意。课文中凡卡的爷爷是否收到信未明言,而凡卡和爷爷在农村的生活是否自由、幸福也没有明确点明。抓住这两处老师设下了“爷爷能收到信吗?”和“即使凡卡回到爷爷身边,是否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两处论题鼓励学生再读课文,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感悟到了: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穷人连温饱都顾不上,谈何幸福?在辩论中,学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增强了表达能力。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说自己记性好,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这里的留白并没有明确写出我为何而难受,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到鲁迅教育下一代的委婉和“我”对自己读书不认真的懊悔。在教学《迟到》一课时父亲在打林海音时的心理留白也可引导学生辩论“父亲的狠是否毫不留情的,毫无道理”,从而在辩论中体会到父亲的严爱相济,用心良苦。

文本的留白处,该交代清楚的地方作者似乎“忘记”了,直接写了结果,给文章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些留白常常在关键处激起学生的疑问,是需要他们独立思考,深入感悟的重点、难点。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辩论,常常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深藏的情感,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

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确立可有多个方向,而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在辩论中开放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还给了学生应有的自信,促进了学生发展。好的辩题立下,促成气氛良好的辩论式教学,促成学生们日益认真的辩论态度,初现犀利的针锋相对,趋于严谨的逻辑,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作者:张荣荣

学校: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狮峰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