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鹏:巧设问题 深入教学
发布时间:2015/2/26 16:02:04
摘要:在构建“自主、合作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引导是关键,问题是突破口。新课程提示我们:学习,需要带着新问题上路。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要在生活中用心挖掘,细心取材,精心设计,真心发问,问题就能亮出课改的风采,焕发教材的魅力,展现少年儿童的活力,体现教师的能力。如,在实验教材第一册《浪娃娃》“好”字三个问题的教学中,让人切实体验到课改在问题中得以繁衍,在学生的身上得以精彩。
一、根植生活,突出需求,重在尊重
问题1:聪明的你是怎么知道“好”的读音呢?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课堂艺术讲究的是推波助澜,水到渠成;学生学习的第一需求是得到教师的尊重。生活是智慧的源泉,知识的沃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基此,教师这一话家常,既根植于生活,又给平静的课堂洒下丝丝轻风,荡起缕缕微波,还满足学生的需求(被教师称赞是聪明的孩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使课堂显得丰富性,多样性。
课后细析学生的回答,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有来源于亲人,如:爸爸告诉我:“坐得不端正是不好的”;课本中的鱼阿姨最想对我说:“要好好学习。”等;有来源于信息媒体,电视看到的;广播中听到的;有来源于工具书,字典、词典查找到等)。课堂中从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与满脸的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不仅知道“好”字的正确读音,而且了解识字的来源,懂得学字的方法。生活舒缓了学习的压力,问题贴近了孩子的心,话家常满足了需求,水到渠成的生成课堂让善良的童心得以呈现,真诚的童言得以表白,无邪的童真得以洒脱,孩子不仅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而且说得真,说得深,说得透。文与道在学习与生活中完美结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尊重中享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二、归还舞台,突显主角,贵在欣赏
问题2:谁能用较特别的方式用一用“好”字呢?
思考准备片刻,课堂成为表演的舞台:
哑剧:(到讲台当众扔掉字卡),让同学惊呆,老师纳闷,随后摇手表示不好,令人称奇。
歌唱:《世上中只有好妈妈好》,课堂活跃,情绪激动,歌声嘹亮,体验真切。
模仿:(滑稽动作:行走时一瘸一拐),让人不知所意:口述(坐要直走要好),豁然开朗。
采访:一问一答,神采飞扬。……
“教育在于发现,在于欣赏”。新课程改革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学生,欣赏学生的老师。以往的教学,老师是课堂的“将帅”,学生成为“士兵”,只能“俯首称臣”,严重束缚手脚,课堂中即使有动,也像轮椅式舞蹈,不能尽情尽兴。而这独特的用字教学法,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教师善于孩子根据原有的生活积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爱自我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与特长,强调用字的特殊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去发现生活,借鉴生活,创造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演,演中有学,化静为动,化腐蚀为神奇。在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中,教学方式得以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交流生活体验,发挥特长,施展才能),教师得以享受欣赏课堂的生成成果,学生得以始终处于识字的“主角”地位,感受“主角”的作用,体验“主角”的乐趣。这是课堂(知识相互交流),也是舞台(师生同乐);是学习,也是生活。
三、巧创情景,鼓励想象,新在形式
问题3:想一想,说一说,你要做怎么样的孩子呢?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课程改革追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港湾,生活中的一片绿荫。当我们意识到课堂是学生舞台,那么知识与道理的和谐统一就应在课堂得以完善体现,不在是简单的说教。
儿童心理研究指出: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有特别丰富的想象力,最爱想自己的事,最爱说所想的话,最爱做所想的动作。想象是启动思维一把钥匙,是创新精神培育的火花。所以,教学中必须更新形式,巧创寓理情景,让文情理在想象中和谐统一。
这富有想象力的“一问”,去掉了说教的痕迹,耳目一新,用亲切的口吻来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学生大胆想象,思维犹如脱疆的野马,在广阔的草原驰骋。枯燥无味的德育教育内容,变得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德育教育的形式亲切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兴趣,爱好与需求,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同(这是孩子最大的需求),他们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比勇气,赛新意,课堂成为思维驰骋的草原,学生犹如脱缰的马儿,让文在想象中美化,情在想象中交融,理在想象中渗透,奔腾、欢愉过后,留下“金色的足迹”。如:要做听话、懂事,会上网的好孩子;要做像鲤鱼阿姨,整天快快乐乐的好孩子;要做向奥运冠军叔叔阿姨那样刻苦锻炼,敢于拼搏的好孩子;要做努力学习,又敢于向自己说不好的好孩子等。这些回答取之于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又渗透着深层的哲理,文情理于想象中和谐统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要“返朴归真”,学习活动就要根植于真切生活,遵循真正规律,关注真实天性,满足真心需求,促进真正发展,课堂不再是教师做秀的舞台,生不再随“师”起舞。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我们只有抓牢问题这一突破口,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发展它,丰富它,精彩它,才能洞悉童心,释放童真,渲染童趣。这是学习,也是生活。
作者:张贻鹏
学校:泉州市晋江市东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