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瑜:有效阅读教学技巧初探
发布时间:2015/2/26 16:04:24
摘要: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导 理解文本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2011版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等多种方法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各学段侧重点不同,但是都着力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培养。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一、引导了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
有些课文写作年代久远,许多作家往往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家在特定的背景下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特别是当时作者的生活背景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巴金的《海上日出》一课时,我补充了巴金的写作背景资料: 1923年,巴金离开家到上海求学,目睹公园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更加意识到国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于是他决定去法国寻求救国真理,1927年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写下来,其中的一篇游记就是《海上日出》。这段写作背景资料的呈现使得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状况,从而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笔下描绘的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同时也给学生内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启迪。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补充了一段材料:60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工人的工资不超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这位老师对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才能使现在的孩子能体会到“一元五毛钱”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从而深深感受到课文中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是感人的。
背景资料的补充介绍往往能对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文本背景资料的介绍也要有实用性,并不是可有可无,也并非多多益善,背景资料可由课前学生自主搜集,课上再交流,一些常识性的背景资料做为一般了解即可,但是与文本阅读理解关系密切的就要重点选用,教师也可以做进一步补充说明。总之,写作背景的资料介绍要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推进,有利于阅读探究的深入,教师要学会巧借阅读背景资料来设疑解惑,启发学生在背景资料的帮助下深入理解文本。
二、引导品词析句,展开文本想象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么去阅读,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词析句,对文本展开合理想象,深入读文。
1、品词析句,理解文本
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品味文本语言,就要做到对文本进行“细嚼慢咽”,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词句进行锁定品读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也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在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的语文观摩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针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所创造出来的“美好境界”所表现的内容,他围绕“信赖“这个词做足了文章,师说:“信赖”是什么意思?冯骥才为什么认为这美好的境界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呢?接着,他让学生用横线划出冯骥才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鸟儿的表现。当学生能从文本中准确找出相关语句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信赖”一词的体验,虞大明老师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了角色朗读的情境对话,虞大明老师“变成”了作者冯骥才,学生们“变成”了文中的珍珠鸟。师:我是冯骥才,我把你们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茂盛的法国吊兰……学生:我们是珍珠鸟,我们像躲进深幽的树林一样安全,经常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师:我不去伤害你们,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学生:我们胆子大了,就落在书桌前,绕着笔尖跳来跳去……这样,抓住关键词句,从关键词句入手解读,层层引导,把关键词句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支撑点。不只是简单让学生了解“信赖”一词的含义,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冯骥才笔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圈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它的表面意思,然后通过说一说、演一演、辩一辩等多种形式,理解它的深层意思,有效地带领学生品读文本,让关键词句自然流露在语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品读出文本的内涵和精神。
2、展开想象,丰富文本
法国卢梭说:“现实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象世界无边无界。”阅读想象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文章的神韵。许多课文语言隽永、委婉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易于驱动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更深远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生,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作品中的人、事、物,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古诗《鸟鸣涧》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展开联想,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脑海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一幅画面,有的学生说寂静的山间里桂花落了,花瓣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有的学生说人们都结束了白天的劳动,都回家休息了,四周一片宁静……学生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文本想象,诗句中山涧宁静的画面就跃然在纸上了。又如名师王文丽在教学《迎接绿色》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平日里不大往来的邻居……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王文丽老师设置想象情景:邻居们都说着哪些丝瓜以外的话题呢?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结合生活实际上台表演,于是同学们热情高涨,当起了编剧和导演,演一演邻居,也聊起了各种话题,聊工作、聊宠物、聊学习……在文本的扩充想象中更加深刻体会邻里之间的友好。
学生们通过文本开出了“想象之花”,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
三、引导语言运用,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习作是检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堂练笔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延伸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
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老师在执教《花钟》一课时,就把语言运用融入课堂,《花钟》这篇课文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在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林莘老师播放了一段花朵开放的视频录像,让学生看一看花园里各种花开的样子,并且提示学生观看时注意观察,挑选一朵最喜欢的花朵,把它开放时样子也用像人一样的动作、表情写下来。在学生提笔写出来后,林莘老师还给足时间,让学生上台说说自己写的文字,与全班进行交流,老师适时指出了优点和不足,给出了修改意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了写作能力,这样课堂练笔融入阅读教学的方法正式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而言,一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要做到巧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教学中老师的“导”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题材,文本语言巧妙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才会有效,才能学有所获。学生在有效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的意蕴,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有效的阅读教学才能体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主编 包南麟 2013.6期
作者:高燕瑜
学校: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