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梅英:让语文与生活比翼双飞
发布时间:2015/2/26 16:48:16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语文教学之花绽放在生活枝头上呢?
一、留心观察,认识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甚至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在学生学习课文《秋天的雨》前,可以借助秋游活动,和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找秋天、感受秋天,并让学生画秋天,并写一写秋天。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有了生活体验之后,学习也就如鱼得水了。又如《爬山虎》一文,爬山虎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教学时,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它的脚、叶子的特点,学生就得心应手了。
二、情境创设,再现生活
小学生由于知识、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社会,对身边的事物的了解认识不足,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草原》这篇课文写了草原特有的美景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反映了汉蒙人民的深情。但是学生对草原缺乏了解,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假想旅行:我们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雄伟的长城,风景迷人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祖国的北方去,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我们,请大家喝奶茶,吃奶豆腐,为我们表演节目。热烈的情绪使学生形成了学习新课文的内驱力,我引导他们抓住概括全段内容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开去:我们来到了草原,看见了美丽的画卷,有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同学们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仿佛看到了草原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仿佛看到了羊群欢叫和蒙古人民的歌声……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描写草原的“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学用结合,体验生活
“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来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达到真正理解课文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使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让同学事先准备好两大小不同的铁球,在阅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亲自操作,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做了真空条件下,羽毛和纽扣同时着地的实验,在学生充满好奇、跃跃欲试之时,我告诉同学们:“你们今天所做的实验,要比伽利略当年所做的实验更领先一步,可见科学并不神秘,只要你们用心去钻研,将来也可以做个科学家。”一个简单的实验、一句平常的话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无穷兴趣。学用结合,让学生深入的体验生活,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展开想象,描绘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教育熏陶。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雷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描写了雷雨后的景色。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在教学中,我问学生:平时雷雨过后有什么景象,许多同学争着发言,讲述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了,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了。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语文与生活比翼双飞!
作者:苏梅英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