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瑾: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5/2/26 9:30:30
摘要:中年级作文教学应从浅处着手,引导学生充分模仿课文,从读学写。丰富积累,学会使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能展开想象,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这两种易于掌握的修辞。以这两种做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细致观察,推敲修改的习惯,逐步引导学生走上写作的正轨。
关键词:浅处着手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中年级,小学生正式开始写作,如何能引导孩子对写作产生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我常思考的问题。我在写作教学中注重从浅处着手,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产生写作兴趣,并逐步培养细心观察,不断推敲修改的习惯。
一、模仿课文,从读学写
课外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但吸收因人而异。课堂上我通过一些有特色的课文教学,着意指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学语言、学写作方法。将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中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如《花钟》一课,同样表达鲜花的开放。课文却用了许多能体现花儿特色的动作词。例如: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我先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如果写:睡莲花开放了,万寿菊开放了,烟草花开放了,昙花开放了。会显得干巴,没有美感。而用上不同的动作词,却让花儿立刻鲜活起来。然后请学生填写书后练习:蔷薇 ,睡莲 ,万寿菊 ,烟草花 等。这些答案的文中能找到。通过填写,进一步熟悉并体会到这多种写法的好处。最后问学生,你还观察到其它花是怎么开放的?学生能说出:梅花在风雪中傲然绽开笑脸。我补充:倾国倾城,沉鱼落雁。学生不由感叹到:太有诗意了。
在这段课文还用了7个分号。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分号的用法和好处,初步贯输排比句的意识。对素质较高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可以模仿运用的新写作方法。对中低水平的学生来说为今后的学习使用做了铺垫。
再如:三年级上期园地二中向学生介绍了引用人物的话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说”的三种式。除了园地中举的例子外,还可以翻到前面学过的《我不能失信》《小摄影师》,学生在这两篇中都能找到这三种形式的例子。并学习在引用很多对话时,分段写更让人看得舒服,读得明白。
书本中每单元有一篇习作练习。但只靠这八篇的练习是不够的。我在学完《风筝》《小摄影师》后续写在学了《秋天的雨》后,仿写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了《听听,秋的声音》仿写诗歌。学了古诗《夜书所见》后,想象写。因为有文章模仿,学生写起来毫不费力,充满兴趣。
二、学会观察,言之有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根据课标要求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三年级要求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四年级要求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教师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常抓不懈。
一开始写事情或人物,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写成流水账,言之无物。这时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动用观察者全身的各个器官。让眼睛仔细瞧一瞧(外貌,动作描写),让鼻子去嗅一嗅(味道描写),让嘴巴说一说(语言描写),让耳朵听一听(声音描写),让手脚动一动(触感),让头脑想一想(心里描写)。我在范文评点中,常特意寻找能体现细致观察的优势的文章。如:同样是写班级小医生。一位同学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一个细心、温柔的小医生。另一位同学则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写出一个热心却暴躁的小医生。又同样是写一个同学。一位同学写出了他热心助人,而别一位却写出了他调皮捣蛋的特点。这些不同都需要细致地、有重点地观察,用心地描写才能体现。让学生通过对比,即觉得习作真有趣,又明白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而细致观察后的描写自然让文章饱满起来,避免处处一笔带过,写成流水账。
教师在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和交给观察的方法后,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口述我思,再我手写我心。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最喜欢观察身边的人物了。一个同学课堂上突然跑了出去。老师叙述前一刻这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他先是把手突然举得高高,见老师没理自己,他焦急地站起身,跺着脚,嘴里小声地嘟囔着:大便,大便。老师一挥手,他急忙就跑,可跑之前,又急急忙忙得冲同桌伸了伸手,见对方没反应,只得赶紧跑。老师提出观察问题:这位同学要干什么?他想对同桌表达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说得可起劲了。大家猜这位同学急得上厕所,可没有厕纸。老师就派人给他送纸去了。情况果然和大家猜得一样。又创设一个情景,中午放学排路队时,本班陈小东同学跟在最后面,也不跟同学说悄悄话了,猛喝自己带的水。一边喝一边伸脖子往家长群中瞧,连老师和他讲话都没听到。观察问题:他怎么了?你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又兴致勃勃地说开了。原来他要完成答应妈妈的喝水的任务。这些情景创设,激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他们乐于观察勤于观察,说得开心,再叫他们写下来,应该也不难。
三、丰富积累,灵活运用
修订版大纲将中年级作文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的原则,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做到“敢写”。学生敢写后再追求如何表达得更好。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这就要靠平时丰富积累。一种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一种是语言表达的积累。在语言积累方面,一,二年级我注重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常推荐好书名目,家长定期反馈。利用假期背古诗、成语。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到了三年级写作,我要求他们在写完文章后,自已将文中的好词佳句上划上波浪线,让他们有用好词佳句的意识。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注意不要太口语化,常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美的书面语,鼓励学生说话生动、优美用上好词佳句,提供一个美语的课堂环境,进而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能登上月球,能伸手采摘繁星,在他们心中万物皆有生命,奥特曼就是他们自己。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一、二年级的课文中也反复出现这两种修辞手段。孩子们对这两种修辞手法很熟悉。因此在各种修辞中,这两种手法是最容易被孩子所掌握的。我经常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例如:比喻句地训练:从学讲:“落叶像蝴蝶。”到学写:“黄黄的落叶像蝴蝶翩翩起舞。”再到学写:“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还把学生在写作中的好比喻句,拟人句当做佳句读给学生听,告诉他们,这两种方法能让你的表达更容易,文章更生动。
四、学习修改,养成习惯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文章时,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推敲,以提高文章的质量。我在指点习作要求后,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拟稿。学生初步学习写作,不管在选材还是定中心,还是定题目,总是犹豫再三,迟迟不敢写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巡视中,鼓励要果断地拟定中心或马上指出全班都出现的错误,或是个别明显的缺漏,或是及时表扬习作的闪光处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停修改。或者还可以在第二课时,进行同桌互改,四人小组互相传阅修改,集体讨论修改。老师在正文中的批改后,请感兴趣学生的按评点批改后,在班级博客中展示。或是在众多的征文活动中,请学生修改平时文章参加比赛。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写作热情。
在写作初期我们从大语文教育观出发,注重作文教学的链接教学,从浅处入手,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将一生收益。
作者:张秀瑾
学校: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