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绪教育
发布时间:2015/2/27 9:59:31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正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的学科特点,语文才有别于数理化等学科,因此,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在学校里获得高分不一定预示着成功幸福的人生,擅长处理情绪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有优势。而情商,也叫情绪智力的定义是: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情绪素养的学习和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能否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绪教育,让语文学习更有温情,在孩子成长路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笔者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口语交际中的情绪管理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进行文明和谐交往必需的人际交流能力,课标对低年级教学提出了“自信表达”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逐步提升,从“能与人商讨”过渡到“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实施中,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话题,引导孩子讲自己的喜、怒、哀、乐,讲生活中的烦恼、紧张、快乐、希望。例如一年级孩子围坐成一圈,轮流抽“心情魔方盒”中的纸条,其中写着“悲伤”“兴奋”“紧张”等表达情绪的词语。孩子们根据抽中的词语,轮流描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此类感受。在回忆中,学习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们能逐渐学会准确地把感受和语言联系起来。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鼓励表达,及时引导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面对孩子们心目中的恐怖、可怕的情绪体验,教师可用语言适当安抚幼小的心灵,如“一切危险都过去了,看,走出鬼屋的小刚多勇敢啊!”
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常见到学生争辩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到学生情绪的合理疏导,更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情绪,并自我控制。如“孩子慢慢讲,看你脸涨得通红,是不是有点生气了?冷静下来,才能想出好点子反驳对方。”只有真正蹲下身来,从学生言语表达的培养,情绪智力的形成等角度来选择话题,准备教案,才能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课。
二、感悟形象中的同理心培养
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英勇无畏、或慈眉善目、或大智若愚、或机灵可爱,正是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颗颗璀璨珍珠,串起了一个个有趣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通过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魅力,是语文教师们的拿手活和根本任务。但设计问题更应该贴近学生,从孩子的视野来考量,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并试着将它们读成四个字或词。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孩子们说:穷、冷、饿、怕。再读五至八自然段,也将其读成四个字或词。擦燃火柴,小女孩见到了怎样美好的幻象呢?孩子们说: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鼓励孩子将这八个词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写一写,教师板书:现实和幻想。孩子们一琢磨,在黑板上写好:
穷 圣诞树
冷 火炉
饿 烤鹅
怕 奶奶
在作者精心安排的文章结构中,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小女孩面临的现实和她心中的幻象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正是在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中,在准确精妙的语言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卖火柴小女孩生活的凄惨!面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终冻死在大年夜的小女孩,六年级的孩子们表情凝重,同理心油然而生,什么是同理心呢?切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如果对他人的需要或绝望缺乏感应,那该怎么谈关怀、感恩、孝顺?
枯燥的说教或苛刻的高压,也许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会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无痕,将思考空间留给孩子,让语文如一枚橄榄,嚼后回味无穷。
三、交流合作中的社交技能习得
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六年级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指导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以边塞、山水田园、思乡、送别为内容,小组同学分工搜集诗词,编诗集,写体会,配上图案和背景音乐,以幻灯片形式展现,再选定一个日子开欣赏交流会。孩子们对此反应非常积极,但没过几天,郁闷苦恼表情频现,原来合作出问题了,有人懒惰怠工,有人不懂分配和安排……教师及时指导,教给孩子做好任务分工表,明确每人的任务和完成的时间,并指导孩子社交中基本的知识,如要主动与别人沟通,不要总等待别人;注意不让说话过于尖锐,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两个星期后,诗歌欣赏交流会如期举行,四个小组,各派一名解说员进行现场解说,并带动全班学生朗读古诗。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孩子们兴奋而幸福地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分享着交流和合作的成果。活动中孩子们快乐、满足又注意力集中的神情,令人难以忘怀。更重要的是,一株叫“合作”的小苗正在他们心中萌芽。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综合性学习需要合作,教学中的提问、回答和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合作交流。有聆听,有接纳,有交流,更有交锋,面对孩子们的质疑、否定,教师如何应对,本身就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这也是情绪教育的现实教材。教师如何对一个学生做出反应,其余四五十个孩子都在学习。如学习《翠鸟》时,有一姓徐的孩子不满意教师只从“小鱼机灵”角度反衬翠鸟动作敏捷的教学,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的‘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也是说明翠鸟动作敏捷。”教师一愣,随即竖起大拇指说:“孩子,你真棒!你能细细地品味文字,慢慢地琢磨。我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动作敏捷!谢谢徐老师!”教师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肤浅表扬,或找个台阶敷衍应付,而是具体说明表扬的理由,让其他孩子有了学习的方向,同时真诚地致谢,展现了良性沟通的课堂环境。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交流的技巧。
四、真情表达中的情绪辅导
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以我手写我口。当孩子们敞开心扉,真实表达时,教师应以孩子的童心来看待每一篇习作,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这份信任,耐心倾听,赏识他们心灵的纯真善良,但在扭曲的价值观、错误的心态前,教师也应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中,有孩子流露出了对金钱的崇拜,在他看来,成功、幸福是和金钱划等号的。在物欲横流、追求利益的社会环境里,年幼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但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引导他们多角度、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逐渐深入地思考,不急于得出结论,毕竟生活这本厚厚的书,对于孩子才翻开第一页。但教师必须直面问题,用心引导,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将错误的、粗糙的、功利的价值观教给孩子。因为“学校的使命,除了教学生做事,还要教学生做人。”
进入六月毕业季,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们产生了对初中学业压力大的焦虑,对于童年伙伴分别的悲伤,这些负面情绪在孩子们的日记、习作中频频流露。为了缓解和释放这些情绪,教师选择了一篇同龄人的习作《离开,另一种成长》,读给孩子们听,使他们收获到:原来告别小学,不仅仅是伤感,更有成长的喜悦,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这个小事件的处理,也让不少孩子顿悟情绪调节的技巧,换个角度思考,生活原来这么有趣!
关注情绪素养,塑造阳光少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渗透情绪教育的语文教学,将更多温暖和关爱带给学生,彰显“真善美”的魅力。春暖花开,静静等待花儿绽放的瞬间,让孩子们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以恰当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对情绪保持克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作者:曹静
学校:福州市台江第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