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晶:小学识字探究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5/2/27 10:01:54
摘要:汉字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的一朵奇葩,在汉民族文明进化史中也是神奇的“全息码”。作为表意性质的文字,每个汉字都积淀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汉字通过其形体本身向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识字 探究 兴趣 发展
我国的识字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循环识字、奇特联想识字、字谜识字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探讨他们的识字规律;字理识字、猜认识字则把握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另外还有韵语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科学分类识字、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但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发现教师只讲笔画、笔顺、部首,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传授给学生科学而系统的汉字知识,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字形,使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字形与字义的正确联系,没有充分挖掘汉字内涵的丰富营养,不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采用科学的汉字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更应主动挖掘汉字携带的文化信息内涵,实施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汉字的育人功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对汉字进行探究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识字探究教学不仅仅在于“识字”,能正确识记字形、字音、字义是汉字教学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探究性识字则在此基本目标上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培养热爱汉字的态度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感受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那么,如何在准确掌握汉字的基本音,形,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乐于接受汉字中的情感教育,养成主动进行汉字探究和独立学习汉字的意识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出一些识字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引兴趣于无痕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的前提,是引起探究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探究性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1. 语言描述法
教师可以巧妙结合汉字字理及民俗文化背景告诉学生汉字的来历、演变及汉字有关的故事、字谜、歌谣等,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目的。例如:“乌”不点睛,是因为乌鸦羽毛纯黑,所以不见其睛;“晶”是多日明亮至极,正与后羿射日的神话相得益彰……这样,就会使汉字在学生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的一幅幅图画。
2. 实物演示法
汉字材料的呈现越直观、越具体、越生动,越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汉字所
代表的实物进行展示也是渲染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例:《形声字“虹”的教学》
师:真奇怪,“虹”是“虫”字旁,它和动物或者昆虫有关吗?(出示雨后的彩虹图,学生根据图意讨论、发言)
生:彩虹像弯着身子的长虫,所以有虫字旁。
生:我听爸爸说,雨过天晴时,天上有一条前后长着两个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里喝水,喝够了就关在天空。
师:这位爸爸讲的是民间传说。
用这样的实物展示和图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虹”的字理,由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出“虹”字为何是“虫”字旁。
3. 多媒体情境渲染法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使抽象、枯燥的汉字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神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鱼”字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鱼”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课件上先出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然后出现甲骨文的“鱼“字,接着变化为金文、小篆体、直到楷体的“鱼”字。独特的顾问字字形,鲜明的图画色彩和清晰的解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4. 提问法
提问时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思考。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求职心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汉字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六》中的片段:
师:中国的汉字多有特点呀!“鲜花”为什么用“一束”而不用“一条”?“帽子”为什么说“一顶”而不用“一个”?……你们看,我们中国表达的方式真是丰富多彩!(出示若干写着数量词的卡片让学生认读: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边读边向学生提示这些动物或物品所使用的不同量词。
二、析字理于字形
在创设了探究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后,就首先应该析字理于字形。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了解该字的本义,而且还能给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字理角度科学识记字的字形与字义,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识字探究教学中,我收集了一下集中析字方法:
1. 溯源探究法
例如:“奴仆”的识字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奴仆”你们见过吗?
生:电视里见过伺候当官的下人。
师:出示多媒体“女”的象形字,师做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交叉在胸前做“女”状,问:“这是古代的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都是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
师:再出示“奴”的象形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了男人们还是一把抓住女人堆她们又打又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
师:出示“仆”的象形字,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男人,有人在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他是一个战俘或罪犯。这个字就是“奴仆”。
(指着象形字 “奴仆”)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叫什么?
生:奴仆。
2.字理演绎法
识字教学中揭示字理,不仅符合学生记忆规律,增强记忆效果,而且字理中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仙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智慧,历史文化知识等,因此揭示字理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
3.美学析字法
教师在识字探究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形体美,而且可以结合汉字审美观对汉字某一具体笔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识记汉字字形,减少错误笔画。
例如:出示一组一横出头的:“争”、“康”、“事”,而另一组都是中间部件一横不出头的:如“当”、“寻”、“雪”,让学生观察什么情况下一横出头,什么情况下一横不出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字中间有一竖或一竖勾穿过的时候这一横就出头,没有一竖穿过这一横就不出头。
通过美学析字,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和谐、对称、平衡的中国传统美学观点。
三、用知识于迁移
在教师对学生探究出的汉字规律做出概括总结后,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析形字义,遇到相似字时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例如:讲“玉”字,首相告诉学生“玉”字的含义。玉作偏旁时写为王,作左偏旁时下面的一横写成斜提,成为“斜玉旁”,依此含“斜玉旁”的字大多是与玉类的器物有关。然后让学生找出带有“玉”旁的字并组词,比如“珍”、“珠”、“瑰”;接着再比较“瑕”“假”“暇”“遐”的字的异同。又如学了“火”字知道了“火”是做偏旁时变成为四点底,那么学到“热”“煮”“照”“煎”“熬”时就能自觉地用“火”去析解它们的形义了。总之,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学生就能形成识字能力。
四、寓汉字于文本
汉字离不开文本,探究性识字教学更应该亲近文本,要把汉字放在教材里巧妙穿插,融识字与探字于文本情境中。
如:教学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师:这个种田人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兔子吃。于是,他丢下锄头不干活了,天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看有没兔子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呢?
生:因为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
师:可以这个种田男,他不在田间干活出力,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巧妙地穿插了汉字的精辟解析,使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不但帮助学生探究了汉字的意蕴,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
当然,在学生的识字探究过程中,除了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教学外,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长应主动创设良好的家庭识字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综合性识字活动,并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来。社会也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识字平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共同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获取渠道。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不能忽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当前的汉字教学更好地熔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更好地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林惠生.试析识字教学方法的科学分类. 当代教育论坛,2007
3.薛晓光.在识字教学中开掘汉字文化.小学文化教学,2005
作者:陈晓晶
学校:福州市台江第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