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浅谈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15/2/27 10:05:2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引导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教师应该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孩子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思考。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现状1:习惯差。不少小学生由于年幼,贪玩,自制力差,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状2:诱惑多。由于电视、网络、电子游戏形象、直观、针对人的心理进行设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比书籍强烈、持久,甚至导致有些小学生沉迷于动画片、连续剧、网络游戏,读书态度极为被动,学生不爱、不愿甚至不想读书成了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
现状3:差异大。因为家庭教育不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现状4:盲目性。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缺乏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随意性。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迫切性:
重视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大篇幅地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要求: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
课外阅读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智慧。同时,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内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
由此可见,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实施范本教育,引领学生阅读。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实施范本教育,是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的基本途径。
首先,开展主题活动,树立名人榜样。古今中外,酷爱阅读的名人数不胜数,对此,我开展了“名人的读书故事”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查找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苦读成才的故事,通过“讲一讲”、“读一读”、“演一演”、“夸一夸”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全班一起分享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让孩子油然而生模仿之心。
其次,教师带头读书,树立师者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本身要热爱阅读。无法想象,一个自己不爱读书的教师能叫学生爱上阅读。知识不是通过灌输获得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领悟习得的。我们学校坚持每日午读制度。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半个小时是全校师生固定的午读时间。我经常捧一本书来到班级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认为,教师行为的说服力,远远超过空洞的说教。一个中午与学生一起看书之后,我随手写了一则读书心得:“在晨光曦微的清晨,在艳阳高照的中午,在夕阳如诗的午后,泡一杯茶,捧一本书,握一杆笔,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忧愁:或笑、或哭、或怒、或愁、或掩卷沉思、或吟诵玩味、或笔走龙蛇。窃以为,人生乐事,莫过于此。我读、我思,我存在,我快乐。”当这一片段偶得在黑板上出示时,我看到学生的目光:有惊疑、有赞叹、有羡慕。我想,这便是范本教育吧。当学生的心弦被你轻轻拨动,何愁他(她)不模仿着你?当学生无意识中学着你的样子去读书去思考,我们已经无痕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了。
其三,评选阅读之星,树立伙伴榜样。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这些孩子就如星星之火,是点燃全班同学热爱阅读的燎原之火的希望。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发现本班喜欢阅读课外书的优秀学生,引导孩子们以本班优秀学生为榜样。用同学们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让同学们明白阅读课外书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最佳助力,从而受到感染,把榜样的思想和行为同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一周,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周阅读之星”。到了月底,在“周阅读之星”基础上评选出“月阅读之星”。学期结束,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通过奖励“阅读之星”,树立伙伴榜样,激发学生强大的阅读动力。
(二) 提供读书平台,体验阅读乐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能持久而浓厚地沉淀于学生心灵深处,绝非朝夕可为的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慢慢发展和加深的,有人钢琴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艺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渐渐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碰一点,久了自然会上瘾,如果只是选择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兴趣的。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意愿之后,教师还应给学生创设一种读书的氛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有地方读书,体验阅读乐趣;只有不间断地引导学生阅读,才可能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首先,保障阅读时间。每天上午利用早读时间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中午上课前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教师在场组织显得特别重要。此外,更要紧的是教师要少布置机械的抄写作业,同时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分享 “少做题,多读书”的理念,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据我所知,部分家长唯恐孩子读课外书浪费了时间,买来大量试卷对孩子实施“题海战术”)切实保障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
其次,营造阅读环境。每天中午的课外阅读时间,一定要营造安静安全的阅读环境。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爱讲话的孩子,教师要与这些孩子做好沟通,午读时间确保安静。在学生午读期间,教师也应手不释卷,身先垂范,让学生感到心灵安宁。另外,成立“读诗社”、“美文班”,推选负责人,布置温馨的环境,甚或带着孩子到草地上、图书馆进行阅读,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
其三,创设交流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每周挤出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是十分关键。如当学生一起读完了《李白传》,组织召开故事会或朗诵会,让学生讲述书中的动人故事或朗诵精彩的篇章;当学生阅读了《小兵张嘎》后,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些情节改编成剧本,举办小型的表演会;定期展览学生的读书笔记并进行评比……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
由此,让学生既有读书的平台,又有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体验读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阅读兴趣,使阅读兴趣更加持久。
三、 广开源头活水,倡导个性阅读。
心理学指出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培养阅读兴趣的广阔性是十分必要的。鲁迅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广开源头活水,倡导个性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首先,上好阅读指导课。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教给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思路,引导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科普知识类、寓言故事类、小说类、散文随笔类、诗歌类……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其次,开展好书推荐会。不定期开展好书推荐会,引导同学间交流好书,提倡孩子互换图书,积极倡导分享好书的做法。
第三,与家长做好沟通。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适当的时间,与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带孩子走进图书馆,以达成家校配合,亲子共读。
第四,进行个别指导。教师要摸清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帮助。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怀一颗宽容的心,经常表扬学生:热爱阅读的、开始喜欢阅读的、稍有进步的……这样,在宽松的氛围下读自己喜欢的书,学生们怎么能不乐此不疲呢?
作者:黄丽华
学校: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