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庆喜:实现“六大解放” 构建绿色课堂

发布时间:2015/2/27 10:27:00

             

摘要: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学习是与勤奋、刻苦这样的词语紧紧相连的。而今天,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才意识到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
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呼唤着、实践着一种全新的绿色语文。我在多年的教学探究中发现,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观点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焕发活力。这“六大解放”为:解放头脑,让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解放双手,让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解放嘴巴,让问题讨论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解放眼睛,让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解放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成长过程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

关键词:“六大解放” 享受  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自身魅力无穷;内容上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嗅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般的优美竟境。语文充满了情,充满了智,充满了趣。那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遂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面对语文,我们可以和历史对话,可以和老师倾谈,可以神游名川,可以思接载。在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里遨游,其乐无穷。学生的心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会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本身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生命的享受。那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已是必然的问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我在多年教学中,在不断地探究发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观点能让学生焕发活力,让语文课充满生机。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这“六大解放”观点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益处。

一、解放头脑,让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多年以来,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备课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结构严谨、环节相扣……于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会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教学环节考虑周全,记录在案。到了课堂,老师心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预设教学流程,只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规定的时段内去逐一落实。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师问生答,平铺直叙,师生在这种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一种充满了程式化、公式化的机械流水作业。课文课堂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性活动,如果师生在教学中丧失了对话的激情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即使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达到了认知的目标,也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教学设计要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是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并由此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生是一个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他可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由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生命,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活力。

二、解放双手,让课堂氛围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

高钢在《我所看到的美国教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感慨:“我想到中国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直保持着一种秩序井然,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示范,学生循规蹈矩的听说读写,我们习惯了这种课堂氛围,学生也习惯了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习。但是我们认真自省一下,在这种看似有序的课堂氛围背后,在这一个个正襟端坐的学生背后,在这众人一举、众口一词、众腔一调的背后,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神”究竟在哪儿,他们在想些什么?身体累了,却不能换种自己喜欢的姿势,只得一再“忍着”;思想倦了,却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停泊片刻,只得疲惫紧随。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坐的是否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的是否标准。语文课堂应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权力,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开合自如地迁移,语文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快乐天堂。

三、解放嘴巴,让问题讨论少一些统一,多一些个性

课堂教学中,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问题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讨论同一个问题时,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当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时,教师此时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成为学生讨论中的平等参议者,在师生共同参与中不失时机的“火上浇油”,从而激发他们迸发智慧的火花,这火花比那僵化的正确答案值钱万倍。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讨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统一,最大限度地多一些个性,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多元智慧的砥和碰撞中,获得精神享受。

四、解放眼睛,让评价学生少一些不足,多一些亮点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出些差错是常有的事,出错也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权利。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倒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漠视不足,听之任之,这是教师不负责任,误人子弟;斤斤计较,一一指正,吹毛求疵,效果也不一定就好。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且合情,即使是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也工“忠言顺耳”,要在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的不完整,但可能思路很独特;写的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而去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并且要时时记住: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让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的度过!

五、解放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成长过程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

成功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因此,如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次成功,如何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受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影响,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难免显得稚拙,教师只有有宽广的胸怀,鼓励的眼光,包容的个性,去发现每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允许学生展现生命的原生态,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享受生命成长,享受心灵自由的天地。归根到底,就是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小学语文课堂。以前的教育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不能联系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这时的学生写字更漂亮了,作文水平更高了,与人交流时不是羞涩无语,而是妙语连珠……我们教师再适时利用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各种才艺。这些成功舞台的创设,不断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就会产生想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就会让语文课堂继续充满他们智慧的理想的亮点,让无数个亮点汇聚到一起,在语文课堂燃烧,照亮班级的你、我、他。

享受绿色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享受绿色语文课堂,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享受绿色语文课堂,意味着平等,平等参议,平等对话。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颇深,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自我重构的地方,身心愉悦的地方,是一个让学生在不断享受中逐渐成长的地方。

 

作者 :黄庆喜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