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风:让学生的“积累心”更真,“积累情”更切
发布时间:2015/2/27 10:44:52
摘要: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的积累。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然而,在积累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摘抄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在掌握方面却是停留在肤浅的浏览。要如何让学生积累行之有效,让学生的“积累心”更真,“积累情”更切呢?这就需要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性,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并指明积累的途径,让学生多渠道积累。
关键词:积累问题 重视积累 有效积累
一、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然而,当今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的文章词不达意、空洞无物、了无创意;作文教学策略欠当,缺乏方法,高耗低效,教师们举步维艰,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
本人曾对本班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1、你害怕写作文吗?选择怕的同学有28人,占51%;2、你在写作文时是否感到没内容可写?选择是的有21人,占38%;3、如果有很多内容,你是否不知该写什么好?选择是的有25人,占45%;4、你是否经常选好了材料,但不知用什么方法来写?选择是的有18人,占33%;5、在写作时,你是否经常想用上优美的语句,但又想不出来?选择是的有24人,占44%;6、你平时注意观察吗?选择是的有18人,占33%,也就是说,有67%的孩子不注意观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这一情况,就会不住地追问自己:小学生作文教学弊端存在的原因何在?对策何在? 细细省思与剖理,觉得其中一个具体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1)缺乏阅读积累
身处竞争的社会,许多家长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但仍有一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认为看课外书对提高成绩没什么用,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加之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学生语言积累少。没有“读书破万卷”,又何来“下笔若有神”;阅读之于作文的重要,其根本要义是思想情感体验的酝酿与积淀;唯有这样才能达到“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了.[2]
(2)缺乏生活积累
缺乏生活积累并不仅仅是认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小。很多人将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原因归根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小,却不知我们的孩子和大人,甚至作家一起生活在同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们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不切实际,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观察能力,缺乏对生活的积累。写妈妈的作文永远是“深夜里,我发烧了,妈妈冒着寒风将我送进医院,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文章取材空洞乏味。
二、激发小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2]可见,语言积累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积累是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它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记忆,一旦需要,能够顺利地复苏。有效的语言积累能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则妙语连珠,写则文思如涌。它不仅是学生语言素养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过程。重视语言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激发小学生进行有效积累极其重要。本人从几年的教学经验中也认识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在学生作文指导中也特别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然而,发现在语言积累实践中学生在摘抄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在掌握方面却停留在肤浅的浏览。学生在平时语言积累时,他们也按照老师的要求摘抄了好词好句好段,包括名人名言、古诗词、谚语、比喻句、拟人句等等。他们每天都会摘抄几句,而且在这一方面花的时间是非常多。语言积累占了学生作业中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积累了厚厚一大本,甚至两本,可他们的写作水平却没有提高。学生为什么会付出而没有回报?究其原因,学生积累时只为应付作业而无心摘录。他们只随便拿起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没有经过大脑的筛选就埋头苦干。他们认为有数量就行,但他们最终的作文水平并没有提高,没有把所摘抄的好词好句应用到写作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积累语言时存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等不良现象,语言积累流于形式,厚积而不得发。这样就造成学生积累只在笔记本上“开花”,不见其在习作中“结果” ,导致语言积累的高耗低效。因此,要让学生积累行之有效,就要让学生对语言的精华用心去品味,以期能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对优美语言的表达能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因此,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性,丰富学生语言内涵与底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提出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性,让学生的“积累心”更真,“积累情”更切的问题?
三、如何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1、提高“积累”认识
学生要做到有心有效地积累,首先应对学生施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性,从理性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渗透这方面的故事。如:可以向学生讲“积叶成书”,讲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让学生背诵关于积累与写作的名人名言,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还可以给学生讲最通俗的道理,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房子是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2]这些学生都是很容易接受的,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这就会成为他们积累语言的原动力,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那么,学生在平时积累语言时的心也就更真诚,更会为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而多积累语言。学生的认识提高了,目的明确了,积累的情感也就更迫切。
2、指导“积累”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积累的认识与意愿后,还得给他们指导积累的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收获的乐趣,“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我推荐给学生的方法有诵读法、摘记法、剪贴法,并辅以一些其他形式。
(1)、诵读法。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有神”。诵读法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记忆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于运用,便于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2)、摘记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2]平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中发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这是积累语言最有效,保持时间最长的方法。不过,有的教师在指导摘录时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理解。显然,小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好词好句,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所谓好词好句是指那些在表达上准确精妙,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词句,离开具体的语境,是很难说哪个词是好词哪个句是好句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摘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把同类的摘抄在一起,以便查看,有的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也有的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再创作。通过摘记,学生们形成了自主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习惯。
(3)、剪贴法。一大撂一大撂毁弃的报纸,什么内容都有,其中不乏有学生喜欢的内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可提倡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摘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
(4)、其他形式。诵读、摘记、剪贴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文本阅读来说的。但当今社会阅读的对象和范围已与以往不同,电视媒体、网络、电子文本等的学习和阅读已非常普及。因此积累的方法和形式也应相应放开。如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好新闻,可以拿笔记下来,然后学着读读播播。一首好诗,可以拿录音机录下,随时可以欣赏回味。游到某处好景致,用摄像机记录带回。品到一副好对联,用照相机摄下加以珍藏。现在家长的手机普遍有摄像与照相的功能,这些不难办到。上网查询的资料,下载或打印,既快捷又方便。这样既达到目的又能让学生兴致盎然,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一举两得,岂能不高效。
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从而大大促进学生的积累。
3、拓宽“积累”的途径
学生掌握了积累的方法后,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这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充分调动身边资源。
(1)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3]吕先生的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其实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许多作家、名人在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也都觉得现在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有一部分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因而,我觉得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语文课标也已经已经作了有意识的设计,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描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常识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当然,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一般我指导学生选择一下四类课外读物: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物,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如《儿童文学》、《儿童时代》等。(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4)与家长沟通,鼓励购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现当代童话、优秀诗歌、儿童小说等。课余时间可以相互交换、传阅。
(2)在收看影视中积累语言
如今的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我经常通过引导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让他们在收看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1)在观看少儿节目中记录趣味性语言。少儿节目中有在多语言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如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中的“大风车”、动画片中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机器猫》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可要求学生在观赏过程中记下优美的词汇和有趣的语言。
(2)在观看其他节目中记录鉴赏性语言。我经常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走进科学等节目。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简明、得体;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走进科学奥妙无穷,令人回味。
3、在观察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3]学习语言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平时,我就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同时,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做实验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观察的视野,让学生去观赏日落余辉、小桥流水、名胜古迹的风景,去捕捉农村、城市那欣欣向荣、蒸蒸蒸日上的镜头。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已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把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活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积累的欲望和激情,,授与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不断开辟积累语言的途径,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乐此不彼地不断进行语言积累。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语言材料丰富了,学生习作时就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时,我们何愁学生“积累心”不真,“积累情”不切?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了,语言丰富了,语文素养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4-18
[2]吴忠豪.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朱自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研究.福建教育.福建教育杂志社,2004.5(A)
作者:任庆风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赤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