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颜珊珊:提高低年级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2/27 10:50:48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呈现出一片焕然一新的面貌。听、说、读、写作为最为基本的语文能力,对于它们的训练也演绎得更加丰富精彩。可是,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四个方面的训练中,“读”这一能力训练存在着缺憾。

新课标指出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些要求说明了语文朗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在真正地组织朗读教学时,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不管是从老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来说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指导,提高他们朗读实效性。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其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时低年级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范读、领读

教师这个字眼在孩子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神。孩子对教师的崇拜不亚于对明星的崇拜,因此孩子对教师的崇拜必然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模仿。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时段的特点,进行抑扬顿挫地范读,学生听到老师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进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例如,《小珊迪》这篇课文,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今天学习课文的1-10小节,我们要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体会小珊迪的苦难生活。下面老师将这部分课文读一遍,同学们可以轻轻地跟着读。(师有感情的读)

师:同学们,你们想读吗?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想想文中的一些对话该怎么读,可以多读几遍。

这里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平淡却又略带悲凉的语气渲染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小主人公为生活所迫的苦难模样和哀求话语使在座的学生受到了触动,都想跃跃欲试。

二、评读、比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无论是开朗的孩子还是文静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和别人相比的愿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评读、比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的形式来控制课堂的气氛和纪律。

三、指名读、配乐读

低年级的学生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半堂课。如指名学生进行朗读,他们喜欢当众表现自己,这样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而配乐读,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例如,朗读立意欢快的课文《写给云》时,课配以轻松欢快的歌曲《一朵花中的云》;朗读描写风光无限的课文《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曲子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分角色朗读

低年级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喜欢当众表现自己,这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往往在这样扮演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朗读方式,如齐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其实,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以及训练的目的去选择,只有恰当地运用,学生才能读有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先说“正确”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所以,所有文字的发音应该是普通话的读音。在朗读时,有效地指导消除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接着要解决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中国的文字有很多近音字和相近字,这样学生就很可能读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温故知新地给学生进行巩固。

例如,在教“铅”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相近字,若换成三点水就是“沿”字,换成“舟”字旁,就是“船”字等换偏旁,编儿歌的形式来区别这些近音字、相近字。

影响朗读正确的因素还有随意添字漏字,它反映出来的是语感正确与否的深层问题。而学生在朗读时,在某些地方添字漏字,恰恰说明学生在该处没有形成正确的语感。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出错的地方反复朗读,强化训练。

2.再说“流利”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影响流利的因素有停顿、重复、破句等,特别是在读长句时出现更多,实际上这些都是因没有掌握好语言的节奏而引起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层次,注意断句、语调、停顿。尤其是诗歌、词等古文,节奏划分、语调停顿很重要。反之,会导致对文意错误的理解。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该句若划分不恰当,在朗读教学时就会出现错误理解。

3.最后说“有感情”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学生若能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语气,朗读起来自然也会传达出与这种情感相应的语气。

如在读《我的战友邱少云》就要把握住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惊叹、赞颂,朗读的语气应是沉稳、激昂。所以只有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经过训练,学生是能够悟到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语气。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讲解,利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点破学生朦胧的情感之纱。

例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先让学生理解该诗的情境后,孙老师深情地过渡:“同学们,这哪里是长江水呀,这分明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绵绵不绝的情谊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呼之欲出,顷刻间化为激情勃发的吟咏。

再如,讲解《赠汪伦》时,师深情地引导“面对着踏歌前来送行的汪伦,李白倏地站起身来,他到岸上,激动地握着汪伦的手”(这时学生都被孙老师入情入境的演绎所感染,齐声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的到,摸得着的事物,它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创设情感上的共鸣。这里,教师的感情朗读就是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

如,游彩云老师教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导入时,她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雪花是什么样的;然后,他以抒情而优美的语言描述:“是啊,雪花洁白,轻盈,飘飘悠悠,多美啊!有一首歌曲叫《雪绒花》,赞美的就是雪花的美丽。”紧接着她便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深情、舒缓的歌。这里游老师入情入境的表演,以及创设的情境引起来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也都陶醉了,跟着歌曲唱了起来,读了起来,达到了师生情感互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渲染气氛的效果。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凡事都是有能者居之,因此我们从小就应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段就是小学阶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自己有效的朗读能力更是至关重要,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以及教师有效地训练,才能完成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

 

作者:颜珊珊

学校: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五埭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