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孝德:讲求朗读策略,有效学习语文
发布时间:2015/2/27 11:06:59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教学的重点是读懂教材。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多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读中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以自己教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谈谈朗读教学的一些拙见。
一、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能否正确断句、流利范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读得有声有色,可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朗读方法:速度放慢,停顿得当,突出重音,注意语气和节奏。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我先标明停顿处和重音,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两句话的语气、语调是什么样的,读出孔君平试探的语气与杨氏之子的机智、礼貌。
二、剧本
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文学形式,缺少阅读经验。学习《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我只简单地介绍剧本的特点,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朗读前,我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文中人物的地位、性格、和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我们达成共识:读伯偌德夫人、杰克、杰奎琳说的话,要表现出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读两个中尉说的话,要读出他们的傲慢;读少校说的话,要读出他的虚荣。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情感随剧本情节发展,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剧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人物的神态、动作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思想,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
三、古诗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75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古诗教学的方法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诒即罢。”这都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诵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表达的都是童年的快乐与无忧无虑,这在单元导读中有过介绍,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对单元导读的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就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让学生为古诗划分节奏,这样在朗读时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魅力。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引导学生抓住“茅檐、溪上、青青草、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些词展开想象,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词中描绘的是江南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读出那种悠闲、祥和、质朴的情感来。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方法。
四、说明文
(一)朗读基调。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时不像朗读记叙文、寓言等文章投入一定的情感。说明文的朗读基调应较平实,在语速、停顿等方面可以用叙述的语气把文章读的正确,强调课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发展思维。例如《新型玻璃》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
(二)逻辑感受。说明文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的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的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的,为了让学生把握说明文内在的逻辑结构,在朗读时主要靠正确的停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
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鲸》这一篇课文,从鲸的演变过程,鲸用肺呼吸以及鲸是胎生的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鲸是哺乳动物。因此,在朗读“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应加强语调,突出重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五、散文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高年级教材中这类散文居多,例如《白杨》《童年·冬阳·骆驼队 》《草原》等。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所以在诵读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祖父的园子》中的“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在朗读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些语句,使文章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另外一类的散文稍有不同,这些散文中穿插着一些人和事。有时,正是这些人和事给了作者启示,由此而产生了感慨。那么我们怎样来朗读这种类型的散文呢?总的说来,我们应该把其人其事作为散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故事来读。例如林海音的散文《童年·冬阳·骆驼队 》,就是这一类的散文。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剪垂在骆驼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读出天真、无忧无虑,以及对童年往事的留恋之情。
总而言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要让学生养成熟读成诵的习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更能促使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只有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所主宰。
作者:苏孝德
学校:福州市埠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