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潘水云:让语文课读在情中 乐在读中

发布时间:2015/2/27 11:09:11

 

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让语文课读在情中,乐在读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朗读兴趣    朗读指导  朗读形式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 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点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让语文课读在情中,乐在读中呢?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不宽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的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语中情,品出文中味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个提示点明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爬天都峰》),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生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二)强化朗读技巧的指导。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6、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三)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的方法。教师 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解不了那么多。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得多,有效得多。况且新教材所选的诗歌、故事都是儿童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让他们模仿老师读,那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1、示范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那种强烈感觉来,我就进行范读,他们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个个是激情高昂。像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

一段时间下来,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范读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我总是说:“让老师也来试试看,好吗?”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从小加以正确地引导、用心得培养,学生一定能较好地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一定能读出味儿来。

2、带动作读

也许有人认为一定要朗读得足够投入了,才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我认为动作也可以促进朗读,这一点在古诗学习中尤其适用。比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我说:“古人一般是怎样读诗的?同学们能不能像古时读书人一样读呢?”学生们便都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有的还把书往两边卷成简状,和古时书生拿书的姿势像极了。动作一出来,他们的朗读也变了。由急速的完成任务式变成了有韵味的诵读式,学生积极性高涨,下课他们没事也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背诗,还配上了手势。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带表演性质地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尝到了很多乐趣。

3、配乐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的。配乐读,一是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二是音乐配读,学生会更注重朗的技巧。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读出文章的旋律美。课文里的古诗词,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好似高山流水。在教学古诗时,如配乐读,可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桂林山水》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配乐读,能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这样他们的朗读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又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4、创设情境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试着给插图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我出示动画形式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鸭妈妈带着小鸭来到小溪边的草坪上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以课文中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给动画配音,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2)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啬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咱们今天比一比,看谁是朗读课文的能手。”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如:“读得真好听!”“读得真棒!”“读得让人陶醉了!”等,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五)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读”终究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是领会、是内化、是探索,是必须由本人亲自完成的操练,要让朗读者自己朗读。没有学生大量的、经常的练读,教师的任何指导都难以奏效。为了避免单调和枯燥,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 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让语文课给学生持久的吸引。

(六)追求朗读训练的品文味

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被瑰丽的景色陶醉,为充满激情的诗文震撼,激发学生对语言的音乐感、节奏感、美感的追求,从而使学生神思随读而遨游。可以从词语入手指导朗读。

1、通过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

如何使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掌握得好呢?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删减词语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使学生在这种朗读中,通过有声的语言,很明显地比较出文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如《燕子》的教学,为了突出作者歌颂大自然的美这样宗旨,为了达到通过朗读调动学生情感、美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中的句子:“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再出示删减后的句子:“下几阵雨,风吹着柳。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较,进行反复吟读、诵读而感觉到:删减掉修辞语的语段枯燥无味,没有把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色描绘出来。同时,原句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柳的轻柔、妩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有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花、草、叶的颜色、样子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写作之高明,感染了读者,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对着优美的境界产生了爱恋之情,读起来自然是有声有色。

2、更换文中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遣词用句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在写作中追寻的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的刻苦精神,从而把语言提炼得更传神,更动人、更精练、更悦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时,掌握作者的用字之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更换词语、自我填充法没让学生惊醒比较朗读,如《游园不值》一诗,作者虽游园未成,但看到那“一枝红杏出墙来”。却也欣喜若狂,感慨万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热爱春天、赞美春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的情感如何从读中体会出来呢?朗读抓住了古诗“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久”字,追问:“久”梓什么意思?生:“形容时间长。”“小扣呢?”“轻轻地敲。”“轻轻地敲与时间长是否矛盾呢?作者的心情怎样?”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议读、讨论并得出:说明作者一定要达到游园的目的,而在耐心地等待着。因此,读时“久”字要用轻缓的语气来读。如果把“久”字换成“始、终”字又是怎样的效果呢?让学生试着与原诗进行比较读,学生会体会到:换成“始”、“终”从音节上没有“久”字读起来那么委婉动听,反而说明了作者不是在耐心等待,而是焦躁不安了,这就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如《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其中“堆”用得恰如其分,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把“堆”换成“压”、“盖”等词与原句进行比较。学生在试读、默读中理解到“堆”一词,可以联想到榕树的叶子繁茂、厚重、紧密、重叠,而“盖、“压”却体现不出这一特点,同时还缺少生气。因此,学生读到这一句,有意识地将“堆”加重语气。通过析词、换词比较法后进行朗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级使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

(七)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能及时抓住闪光点,使用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如《七颗钻石》一文中写到了生病的母亲和小女孩互让水的感人情节,一位朗读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主动要求起来朗读,可是声音过于高亢,不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体情况,我就面带笑容当堂评价道:“你的朗读功底很好,让老师怎么听都不觉得你是一位生病口渴,奄奄一息的‘母亲’,你能再读一遍吗?”在同学们一阵善意的笑声过后,她又重读了一遍,赢的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想类似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的。

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为朗读正名,彰显其地位,强调其作用,实为教学语文的师、生之乐事。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朗读的浸润而更活色生香,愿我们的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丰富情感、涵养德行、完善自我。在一片书声朗朗中读出语文味。

 

作者:潘水云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