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万:对阅读教学拓展的点滴感悟
发布时间:2015/2/27 14:41: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改变自我封闭的状况,将课内外壁垒打破,让阅读教学开放而富有活力,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与探索的广阔空间。”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校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室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三性“巧设计
(一)开放性:语文学习离不开一篇篇课文,课文内容既是语言的载体,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有加强阅读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才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能力。崔峦教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同时,他也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开放“课外”这个课堂。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广阔的社会,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其知识,开阔其视野和思维。例如:学完《菜园里》后,让学生到市场上、菜园里看一看,我们这儿有哪些蔬菜?它们名叫什么?长什么样?再问问父母,到厨房看看,了解他们各吃哪些部分?有哪些吃法?从中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词汇,还进行了口语交际。
(二)趣味性: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内动力。赫尔巴特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因此,在设计延伸环节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情绪和智慧。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世界著名城市的风光图片,根据相关资料,写一写导游词,评一评”金牌导游“,让学生不出国门,也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在搜集说写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在设计延伸环节时,也应积极探究学科与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的整体优化。例如:学习《古朗夜行》后,与绘画活动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察夜晚天空中的月亮,画一幅夜色图,写一写自己要表达的关键词。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又能发展绘画能力。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科间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运用“三法”施延伸
(一)“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这一能力,阅读教学延伸环节无疑是最佳渠道。在完成新课教学后,为了延伸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例如:学完《蝙蝠与雷达》后,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鼓励学生搜集仿生学资料,填写“人们根据————发明了————,用来————。”在这种信息集成式的联系中,感受到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扩大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九年课上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范围,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知道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课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起步阶段,可以根据文体,指导读同类型的文章。例如:学习了《普罗米修斯》后,向学生推荐《世界神话故事精选》;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成语故事》;学习了《草船借箭》后,向学生引荐《三国演义》。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目光,渐渐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兴趣也一点一点涨起来。
在中高年级,可以根据作者指导读系列作品。例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童话故事;学习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后,介绍李白的《赠汪伦》《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等古诗。
(三)“演”——潜心涵泳,品词析句。
小学生天性好动。有的阅读课文情节生动,设计拓展环节时,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内容,安排课本剧本。让学生在表演中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内化语言,让无声文字所创造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既增强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学习《陶罐和铁罐》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本剧表演,有的演陶罐,有的演铁罐,有的旁白,有的扮演道具。又如:学习《快乐的节日》后,可以让学生唱一唱,自编舞蹈动作跳一跳,深入感受文章快乐的氛围。
三、注意“三点”求实效
(一)把握一个“度”字。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构建开放式课堂和开放式教材,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拓展,要认真学习理解教材,以教材为准则适当延伸。首先,课外拓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为某个问题打基础,为某个问题埋伏笔或是为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也就是说,我们结合文本所做的课外拓展,首先要清楚明白,课外拓展内容是为文本服务的。其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应适可而止,不能漫无边际。
(二)体现一个“活”字。
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从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与全班活动结合起来,沟通校内外、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眼多看,手多动,耳多听、脑多想,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
(三)重视一个“行”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情感体验,认为情感体验和丰富积累一样,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语言。通过课外阅读信息交流会,古诗朗诵会,小报展示会,课本剧表演等方式,使学生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促进新一轮的成功。
课堂要置于校园乃至社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生态小环境,语文又是紧密联系着生活的一门课程。教师只有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以“伸”为助,灵活施教,让拓展跟着学生发展的需求走,才能将设计进行到底。
作者:黄忠万
学校:福州市闽清县省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