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燕: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困难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2/28 10:11:42
摘要:现代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克服各种困难,创设各式各样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健词:创设 情境 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种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空前的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所有的书卷气及其全部的文化修养,都能通过听说体现出来,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认真而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是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社会生活顺利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反应了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公民口语交际能力,应当从基础开始,从小学生抓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可见,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1、课堂内与课堂外学生表现相差极大。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并没有像想像中那么积极去参与交际,课堂气氛沉闷。而老师们在课外常常又会看到一幕幕让人愉快的画面:一些孩子,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两个结伴,在一边有说有笑,脸上自然透出孩子的纯真与无邪。当他(她)与同学相处时,语言是活泼生动的,不时还会妙语连珠,说些俏皮话。但当他们处于一个比较严肃的环境面对较多的人群时,他们似乎被这种氛围“镇住”了,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都不翼而飞了,似乎思维被抑制住了。我们曾问过学生,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我不敢说,因为那是在课堂上,我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我。”可见,学生不够自信,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
2、课堂上学生参与面不广。
由于学生见识不多、交际不广,许多学生听话、说话能力都不强,他们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意思比较慢,这样一节课下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只能当绿叶来陪衬。长期以往,造成学生没机会说,导致不敢说、不想说的心态。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很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没有提高。这样,产生了恶性循环,很多学生就越来越厌烦交际,表达能力没有提高,不愿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也就成为少部分学生的课堂。
3、语文口语交际课的题目有局限性。
很多老师发现,现行的北师大版的教材有局限性,里面很多题目都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学生往往不知说些什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中的《秋天里》,这节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用几句完整的话介绍自己在秋天里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可是,上了十多分钟,教室里静悄悄的,发言的没几个,这个交际课题只限学生说秋天的一些事,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发言的范围,很多学生一时之间不知要说什么,课堂陷入一片僵局。
4、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仅限于课堂。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里,有很多口语交际的题目要走出课堂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才能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得到锻炼。但是,我们往往因为很多原因不敢走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只能凭自己的一些记忆来描述,如:在上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二单元《介绍家乡》,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凭印象介绍家乡,学生很难介绍得详细,很难抓住家乡的特点,因为太熟了,反而没有发现家乡的独特之处。这种课堂内的口语交际大大限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挥,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问题的解决途径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一个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间语言交互来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因此,交际中创设情境尤其重要。情境,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是指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情绪和内心境界①。它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的强烈欲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②。本人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解决所存在的困难,可以创设以下几种交际环境。
1、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口语交际环境 。
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笔者发现“课堂”这个词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觉得这不是在上课,结果又会是怎样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营造一个宽松的交际环境。(1)歌曲导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更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的角色中去,在课前,让学生听一所儿歌,能引起学生共鸣,又能愉悦身心。(2)讲故事导入。课前老师或学生来讲一个故事,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些。(3)游戏导入。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前做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师生感情得到交流,活跃课堂气氛。(4)谈话导入。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口语交际的题目,与学生进行一番交流,慢慢把学生引到交际的主题中去。
一个自然宽松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能让学生更大胆、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思维,我们可以发现,在宽松的交际环境中,学生更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口语交际情境。
在口语交际课上,很多学生只是“绿叶”,因此,教师在指导上要切实、精当,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如,在上人教版第一册《爱吃的水果》这一课,这一节课的交际内容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说到爱吃的水果,很多学生都要求要发言,包括一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也举手发言。但是短短的四十分钟怎么够让五十几个孩子都有交际的机会呢?一节上不完,两节来,不要操之过急,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就老师教的方面来说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就学生的方面来说既得到听说能力得到锻炼,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又学会互助、体验到成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又能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老师还应参与到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际方式。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是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为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注意角色的转换。除指导点拨外,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才能体现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买文具》中,教师也来充当角色,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先来扮演售货员,请一个同学扮演顾客(表达能力较强的,这样,既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来演。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到文具店里去实践一下。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能更好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进行交际。在这种平等的交际环境下,教师还可以因情境变化巧妙设计一些突发事件,以锻炼学学生的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是个有长效性。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及综合能力。
3、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较强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体会才能习得。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选材上不要太拘于形式,一味的遵循课文中的命题来进行训练,这并不完全可取,可以根据情境而变。如:在指导《春天在哪里》,上了十多分钟,没有几个发言的。因为我们这里一年四季的变化不是很大,很多树木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很难发现春天与其它几个季节的差别有多大。上了十多分钟,都已经没话可说了,似乎把春天的特点都说完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说点别的吗?”(师想了想,欣然同意。)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有的谈到了做客,有的聊到逛超市,有的说到自己做的一个梦……一堂课,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学生似乎还余由未尽。学生所谈到的话题都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在发言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李吉林老师认为:“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言语的发展。③”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原有情境的作用,再巧妙地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情景,激励学生融入情境,在情境中交际,从而使交际能力真正提高。让学生“爱说”就要使练习的题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时,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的题目不是太高深就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学生毫无感知,而教师却要求他们要把表达得很完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减退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交际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上的“静悄悄”。相反,如果教师能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像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还可以演演喜欢的角色;让学生说说最近自己开心的事等等。由于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善于表达,应变灵活,乐于交际。学生就对交际产生好感,进而“爱”上交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4、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够与外界很好的沟通,因此,口语交际课不应只限于课堂,只限于校内,如果有条件,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更广阔的氛围中去,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交际环境中。以往,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的一些发言往往都是在回忆里,描述的都是自己记忆中的事,有些口语交际课,我们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到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去,不再是凭空想象。如:在上《介绍家乡》的口语交际课时,老师把学生带到我们学校后面的汾阳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可以说它可以完全反应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这个地方依山傍水,开发区的西面是有名的黄塘溪,东面是龙山公园。学生一到开发区,第一个反应就是太美了。接下来的时间,学生在边看边玩中把家乡介绍得淋漓尽致,真实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课堂只是一个平台,真正的交际环境是真真实实的社会环境,教师应借助这个平台,引导学生以这个平台为跳板,跳到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多种途径,创设一个好的交际情境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交际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小学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低年级,更要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让他们勇敢地与人交际,自主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得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阅读中抓好朗读、背诵、复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交流训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锻炼口语表达和提高思维能力与认识能力,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还要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能得到迅速提高,真正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杨萍.浅谈口语交际的情境设置〔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品德版).2007,(5):55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③戴汝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0
④《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⑤《走进新课程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作者:李清燕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