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雪明: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双刃刀”

发布时间:2015/3/2 11:19:49

 

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创新。我想,教育技术创新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整体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呢?

我校参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信息技术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找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探索如何具体使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现以《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为例谈几点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理念,让学生更好地领略索溪峪的奇丽风光,体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的因素,我将信息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对《索溪峪的“野”》一课进行了教学尝试。在这一堂课中,信息技术大大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图并茂,能有效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思想共鸣。为此,上课伊始,我配合课件演示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播放张家界索溪峪的录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了神奇莫测的九寨沟仙境之中。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说说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这样有选择地运用媒体,在学生品词品句、揣摩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再现形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丰富学生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漫游网中,他们有的点击索溪峪神奇的景色,有的津津有味地浏览名家游记,有的查询动物资料……这样,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尽情遨游,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感悟,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

二、 提供信息,丰富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而丰富学生的感受性经验,加强感性认识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重要途径:

1、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授课制、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我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精心制作网页,让信息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在学生充满期待的注视中,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在资源丰富的网上世界里尽情遨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而且还有相关文章(名人游记、景点介绍、游客观感)。

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吧!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山的野性美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描写山的段落,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把每个词语读三遍记在心里。

师:老师这儿有关于索溪峪的山的录象,看过以后,可能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看之前,老师希望大家把不好理解的词语再记一遍。

师:同学们都记好了吗?我们准备看录象。看录象的时候,大家可以议论、交流,对照图片来理解词语。

录像一播出,全班就“热闹”起来了:

生:看,这就是“旁逸斜出”,

生:呀,这是“绵亘蜿蜒”……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实现“功在课上,效在课下”新的良性循环。

三、感受语言, 获得美感

《索溪峪的“野”》用优美流畅的语言为我们构造出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地域、生活经历的限制,文中的美感与学生情感难以沟通。在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师:索溪峪的山真美呀!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无所顾忌,不拘一格: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窃宛淑女”……

(师适时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各种山的姿态,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来描摹一下吗?

(学生纷纷举手说)

师:这样的山真“野”呀!这样的山真“美”呀!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觉得怎样读能体现山的野性美就怎样读。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从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接着,我又以问题导思路:“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水、动物的野性美呢?”当学生小手如林,呼之欲出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书上的语言或者自己的描述或者网上的文章来向大家介绍。在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读课文,品字赏句,在朗读和朗读评价中体会课文抓住典型景物的写作特点。

这样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图画,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意蕴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再进行这样的拓展练习:

师:是的,索溪峪真美呀!作者可以写文章来赞美它。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它?(诗歌、散文、绘画、摄影……)

师:假如你是导游,你是画家,你是诗人,你是歌唱家,你会怎样赞美索溪峪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一支歌《神奇的九寨》。(课件播放歌曲)

师:你愿意给它换个题目,填上词,赞美索溪峪吗?

师哼唱几句。

生:编、写、唱

 总结:索溪峪的“野”荡涤了人的心怀,大家所改写的歌曲震撼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的胸怀。愿美丽永远与我们同在。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方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更多信息,让学生的活动延伸到课外。整堂课,学生表现得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心情愉快。

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浓厚的兴趣中,那一幅幅优美的画;一首首让我心灵震憾的诗;仿佛一个个作曲家、画家、歌唱家就在我们班!

让文字美与音乐美交融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歌曲填词、绘画描述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这一课教学尝试着实让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但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许多研讨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到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演示上,进而把上课变成了计算机和教具的播放过程,或把与学生的面对面教学演变成学生与屏幕的对接。这样的课堂比平常的语文课缺少了 “语文味”。于是我思索着,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也必须注意它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 忽略了语言的模糊性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习母语,领会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进而掌握运用它。如果将语言符号转化为画面图象,往往会忽略语言的模糊的特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不上语言符号可以提供想象的空间。在文学审美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多媒体提供的图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我们尽可以利用它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如果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二、 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切割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块,突出重点、难点,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传播密度,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信息传播,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许多网络教学手段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人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

三、 阻隔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有一条鲜明的情感纽带,语文教学往往要求以情动人。课堂以教材蕴涵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的心田,使古老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将学生带入计算机房,学生盯着各自的屏幕,教师手不离鼠标,平时那富有生机能传情达意的脸庞就被一台冷漠的机器淹没了,你就会强烈感到计算机已不同程度地阻隔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语文课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绿洲,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它的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慎用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刀”,这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慎重思考的问题!

 

作者:吴雪明

学校:泉州市晋江市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