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昆鹏: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3/2 15:24:53
摘要: 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研讨的问题。从阅读教学情况来看,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比较适用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如果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定会“扬短避长”,起到相反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创设情境,学会大胆质疑;改进教学方式,提倡个性化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四方面谈如何进行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有效性:
一、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引导学生掌握 “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等阅读的方法,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创设情境,学会大胆质疑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而每篇文章也都描绘着一定的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语言文字进行领会。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更好地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更多与课文相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的现实世界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进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三、改进教学方式,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对学生完全错误或者偏激的阅读理解,教师必须以一种委婉、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万不可粗暴干涉或批评。因为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而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往往采用“一刀切”,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如果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就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四、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优化阅读教学,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3] 姜惠民:《个性化阅读点滴思考》,《(教学文摘)》2012年5月
[4]董伟:《做一个有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05期
作者:林昆鹏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