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妹:打破框框条条,让学生自主作文
发布时间:2015/3/2 15:34:29
我们当语文老师的经常会发现,为了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老师们花大量的精力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活动,之后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细细致致地指导,结果学生仍然苦于无话可说,写出的习作仍然内容空洞,情感失真。不是大量地套用模仿优秀作文,就是言不由衷地编造情节,根本谈不上生动感人。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框框条条太多,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作文,学生作文的全过程都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套套之内,思想情感、语言表达各方面都受到压抑、束缚。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文务必打破太多的框框条条,给学生一片空间,激活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各种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认识、感受,说到底文章无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感,这是主体,二是语言文字,这是载体。恰恰也是在这两点上,由于我们教师引导不当,学生常常受到种种压抑、束缚,习作起来顾忌重重,有感不敢发,有话不敢言,以致于言不由衷、言之无物。为什么呢?
一、学生思想情感上受到压抑,不能自主感悟生活、表达情感
学生由于思想认识还比较粗浅,对许多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我们教师却过于追求作文立意的高远,常拿课文、优秀习作等文学作品中奇妙、完美的文意来要求学生,忙于烦琐的审题,立意的分析、启发、引导。这对于学生,尤其是刚接触作文的三、四年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神乎其神、深不可测,从而自然就产生了畏惧情绪,于是心里原有的那一点思想感受,因为自以为离要求相距甚远而消失殆尽,在无奈之余学生只好去套、抄、仿,捏造一些自以为具有“高远”立意的情节,这样在学生习作中,如扶盲人过马路、拾钱包找失主之类的题材比比皆是,作文完全失去了为情而发的功能。
学生作文出现无话可说、言不由衷的现象。其实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学生对生活毫无思想感受,而仅仅是感性一些,片面一些,肤浅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引导启发,激活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一经激发,学生就会有满腔的热情,欲罢不能,满肚的话非说不可。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的作文哪有无话可说、无感可抒之理呢。如:《我和同学之间的一件事》,在作文之前,我做这样的引导启发:“在学校我们有许多同学,这其中有的跟你很要好,也有经常跟你闹别扭的,你觉得谁跟你最要好,谁跟你常闹别扭?”让学生回忆,在学生小议之后,再启发“跟你感情最好的是谁?能举个例子吗?”这时,学生中热闹非常,整个班的学生议论纷纷,而且神情显得异常激动,我赶紧抓住状态,将学生直接引入作文:“好,就让我们把想要说的话写进作文吧!”此后,再无须多言,让学生挥笔直书,尽情地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思想情感的盟发是学生习作的动力源,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学生的习作内容和生活实际拉得近些,再近些,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从生活经历中寻找,盟发习作内容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小学生作文系列训练》和《学生同步作文训练》大多数题目与内容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比较接近,对一些比较拢统的题目,我们老师可作具体变通,视实际情况而灵活处理,切不可在习作咿始就对学生提出种种高不可攀的要求,也不宜给学生做太多太深的智性分析。如:审题、立意、选材。因为这些技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习作训练中逐渐感悟、总结。学生作文训练,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神奇妙法,想一次性给学生传授各种写作技巧,只会给学生更多的思想障碍,造成情感压抑。
二、学生语言上受到束缚,无法自主地表情达意
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表达时,我们许多教师同样也存在着过高、过多、过深的倾向,使学生语言受到束缚,造成无话可说的现象,这种倾向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作文前的指导,二作文后的批改。
首先有这种倾向的作文前的指导。表面看起来十分的祥尽,不论篇章结构、事物描述,还是人物描写、语言手法等方方面面都顾及周全,整个板书也有横有纵、纲纲目目井然有序,圈圈划划花样翻新,然而,仔细分析整个指导过程,就会发现写法而讲写法,远离学生作文内容;就作文的要求而设下许多框框条条,远离学生实际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语言特点的现象。学生心里原有的一点印象、感觉,被你这些框框条条一套,自然就显得十分的不完整。于是他们只好东拉西扯、拼拼凑凑,等到作文写完,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一点感觉也就荡然无存了。有的学生连拼拼凑凑都不会,只好放弃原有的设想,而套用范文,捏造情节,以图过关。这样一来,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大多是空话、假话、大话。因此,我认为要想学生能自主地从训练中体会写作技巧学会表情达意,指导就必须从内容入手,从学生实际的思想、语言特征出发,设计出坡度适当的,循序渐进的辅导过程。有关一些技巧的智性分析指导尽量少一些,把写作技巧的指导具体化,浅显化,无形地渗透于指导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以学生自主体验、感悟为主,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我写我想写的,我说我想说的过程,养成敢写真话,善于表真情的习惯。
其次,有这种倾向的作文后的批改。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从表面看起来我们教师十分认真,十分卖力,学生的作文稿纸上到处是红杠杠、红圈圈,眉批总批也是一条又一条,学生作文中掺的点滴错误几乎都被改得干干净净。其实这样做同样也存在着弊病:其一、学生因为思想认识、语言基础的原因,出现一些不十分规范的语言,应该是允许的,如果想把它改得十分规范,有时还可能使其推动原有的童真童趣。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把这样的语言一一改过,那也就意味着不许学生再出现这样的语言,那么本来只能这样写话的学生,让他们拿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样无形中就会给学生造成语言的束缚,让学生不敢大胆地表达。其二、学生作文被改动的太多,被指责的太多,其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打击。其实学生作文中很多错误,并非知识缺乏造成,而是态度、兴趣造成,因此,我们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必须持宽容、中恳的态度,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学生在宽容中增添兴趣,在鼓励下增强信心,在往后的作文中自觉地克除错误。
总之,学生作文指导我们老师首先必须在摸清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采取最合适的引导坡度,循序渐进地从内容入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在阅读训练中逐步感悟、体会习作的技巧,切不可大作写作技巧的智性指导,更不可企图通过一次性的输灌主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以免贪多图快反面给学生造成压抑、束缚。
作者:陈小妹
学校: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