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淑敏:以自主探究学习 促创新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5/3/2 15:37:04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教育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学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在教育前线工作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能够不惟书,不惟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创造情境,让学生“爱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爱学,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起来就积极、主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力较弱,言行一般受到情感地支配,生动、形象的教具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兴趣。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语言生动形象,可视、可感、可说、可演性强等这些特点,或介绍背景,或语言描述,或运用多媒体展示精彩场面,或现场表演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迫切地想要学。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只非常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好不容易发现一个瓶里有一点水,可是却喝不着时的情境动画片。当时,同学们看到乌鸦着急的样子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我乘势激趣:乌鸦到底有没有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大家想知道,请自读课文《乌鸦喝水》。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产生了急于求知的欲望。这时让他们去读课文,就能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阅读中去。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要学。因此,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乏味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

二、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学”

小学生在课堂上想学了,但并不是就会积极得去学,他们的依赖性使他们只会急切地要求老师讲,而他们去听。他们往往不敢自主学习:一是没自信,觉得没有老师教,自己一定不会;二是怕一不小心会在班上闹笑话、出洋相。因此,教师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如: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评价,给予其成就感,促使其不断地发展;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表情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等来克服学生学习上的自卑和恐惧心理(特别是学困生),让他们充满自信,有自学的勇气,具有敢于表现自我,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智力水平的勇气。如:今年我们班上新来了一个女同学,因为长期跟爸妈分开,而变得孤僻、自卑、不苟言笑,课上总是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对于班上一切活动都置身事外。于是,每次课堂上,我便多给她点关心,尽可能的把我的目光落在她身上,让她感受我对她的关心,让她发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即使她说错或做错,也没关系。慢慢地她在课上偶尔也会说说自己的看法了。这时我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树立起了她回答问题的勇气。现在,这位同学在每次小组讨论等活动中都能大方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 引导探索,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爱学、敢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必须设计多种学习形式,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活动中,学会学习。首先是自学课文。学生主动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做事的“小大人”心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潜力,相信学生能学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其次是质疑问难。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索进取和创造精神的好形式,还是在纵深的程度上向老师提供反馈信息的好机会。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及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讨论发现。通过质疑的过程,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学习规律,达到自学目的。老师要把这一方法经常运用到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等环节中,并通过长期训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时,在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在学生讨论后,学生发现乌鸦想喝到瓶里的水除了往瓶子里放石子的方法外,还有许多办法,如打碎瓶子直接喝;用吸管吸;把瓶子放倒;把水倒在石头上,让水流下来,乌鸦在下面接水喝等等。这些想法是学生个性逐渐发展的体现,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最后为总结提升。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不当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及再创造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在课末留出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留予学生空白,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乌鸦喝水》课末,我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感受。当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只乌鸦真是太聪明了,竟然想到利用小石子!有的说乌鸦真细心竟然发现周围的小石子,看来以后对于周围事物我也得认真观察才行。有的说乌鸦既聪明又爱动脑,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最后的小结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实现了语文教学多功能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习、能创新”的目的。

 

作者:王淑敏

学校:泉州市南安仑苍第一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