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昭琳:浅谈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3/3 8:51:47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大众传媒正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提升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除了在校园里接受教师的习作指导,青少年也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到现代大众传媒。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发挥其积极作用,弱化消极影响,已成为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本文通过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探索积极应对消极影响的策略,希望能够使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让中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大众传媒 语文作文教学 影响 策略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人类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传统大众传媒逐步发展,更新融合为现代大众传媒,其正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现代大众传媒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青少年也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到大众传媒。而现代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弱化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呢?……这些都将成为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现代大众传媒特点
1.受众群体的自主性高
在传统的传播活动中,受众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出的信息,完全被动的接受“传播者”的安排,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报纸、广播上传递什么内容,我们就接受什么内容。而现代大众传媒则不同,它的整个传播系统是可以依照受众者的要求、意图而启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例如,电子报刊,受众者想要阅读某一报社出版的报纸,只要将计算机联入某一新闻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报刊,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针对某一内容,继续搜索详细资料。此外,用户还可以在浏览的过程中放大字体、照片等,并对内容进行及时的评论,反馈信息给报社。而传统的纸质报纸、杂志则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2.覆盖面广泛,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现代大众传媒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覆盖面更加广泛了。传统大众传媒中,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毕竟有限,并且由于各国国情、政策不同,导致了其覆盖面也有限。而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根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自由畅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而且吸收信息的工具除了电脑之外,还有电视、上网本、手机等。同时也由于现代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广,传播的内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真实与虚假、科学与愚昧、先进和落后信息的并存。
3.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传播的速度更快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模式:信息源——传播者——传播信息——接收者,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传播速度。现代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同时,现代的大众传媒广泛的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始终处在动态的、连续的更行中,新闻信息可以随时发布,所以它的传播速度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来说提升了许多。速度的提升同时是传播内容时效性大大的提高,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最近动态,如对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腾讯网于8点7分就发布了这一消息,这次的报道就很好的凸显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优势,如果是运用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就必须经过信息的编写、排版、印刷等工序才能把信息传达给接收者,内容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也会耽误抗震救灾的工作。
4.互动性强
传统大众传媒的总体倾向是“我传你接”,而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以QQ和MSN等即时通信工具,综合了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点对点的互动,不仅包括生活的互动,也包括学习的互动;不仅是国内的互动,也包括国际间的互动。例如,人们可以通过QQ、MSN认识国外的友人,通过交谈了解相互的情况,并实现相互学习的效果。这样的有来有往则很好的体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互动性。
5.虚拟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强。大众传媒的接收者既是接收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同时因为是隐匿的,所以他们的传播活动很少收到限制。这为现代大众传媒的参与者“造假”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现代大众传媒体现出来的亲近感也使得接收者对其依赖越来越深。电视、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这些都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人们在虚拟社区里找到各式各样的精神寄托,因此所应用的文字也趋向虚拟化、网络化。甄嬛体、淘宝体文字的涌现则是最好的证明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一)创造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环境,开拓获取知识的新渠道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大众传媒的覆盖率和普及率,以及现代大众传媒本身的虚拟性使得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虚拟环境也逐步在扩大,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渗透到校园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为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物质手段,丰富其教育内容
传统的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后来,书籍尤其是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传播载体。但这些方式所传达出的关于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时常是过于陈旧、枯燥乏味、缺乏实效性的。而现代大众传媒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及时、高效、广泛地吸收信息,从而使传播出的内容更加关注当今的热点问题。例如通过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为学生诠释爱国主义,通过公益广告启发学生关于“爱”的素材,通过微博感知地震中的温情等。这些快捷的方式都为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最新的信息。
(三)促进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投影等现代媒介形式,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手段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了中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习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一)制约着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实体赋予的,不同的社会实体对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借助现代大众传媒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大众传媒除了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的功能外,它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娱乐。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的需要,现代大众传媒的所传播出的内容时常要迎合人们感官刺激和情感中某种低俗兴趣的需要,内容良莠不齐就成为大众传媒的必然特色。如网络歌曲《爱情买卖》中低俗的歌词成为青少年乐于传唱的内容,《一起来看流星雨》中时不时的透露出追求名牌的意识成为青少年效仿的对象……青少年就在周遭的世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混杂信息的“熏陶”,价值观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游戏人生”的态度等,制约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一旦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遭到扭曲,青少年的习作时所关注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现实中,时常发现学生的文章中出现粗俗的文字,使得文章也变得恶俗。
(二)影响着学生书面化语言的正确使用
现代大众传媒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语言不断泛滥,网络用语将带来如下问题:首先是语言规范问题,“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走进现实,无疑是对语言的交际与传承功能的挑战,是对社会文明的冲击”,“是一种不良的现象”;其次是语言教育问题,“学生可塑性最强,在孩子正处于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生编乱造的词语加以控制,无疑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三)滋养了学生作文的惰性
现代大众传媒是完全开放的,信息的发布也很随意,因而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老师布置的作文所需要的资料简直是易如反掌,甚至是干脆抄一篇应付了事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现象多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会提高的,不但不能提高,而且影响了他们写作的思考与创新。这种惰性的养成,肯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批改作文时,时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读到好的作文,接着便出现雷同的作文,心里一咯噔,百度一查,果然来自网上。
四、应对现代大众传媒对小学语文工作的消极影响的策略
(一)营造环境并对其加强监督管理
1.营造整合方面
国家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的资金投入,更新完善软件和硬件条件,提高技术控制的力度、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例如:建立和完善以IP地址为主要索引的互联网站信息数据库,以提高对互联网信息及其责任人快速定位的能力,防止各种不健康的信息对公众的侵蚀,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大众传媒使用环境。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的整合力度,将传统大众传媒与现代大众传媒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各媒体部门间的沟通,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出来;并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尤其要从源头上消灭不良信息,齐抓共管,实现现代大众传媒的优质化,从而保证使用环境的优质化。
2.监督管理方面
国家要加快现代大众传媒方面的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近几年来,国务院以及下属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旨在加强对大众的规范管理力度。例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针对现代大众传媒方面的规定。但落实的效果不佳,国家应在出台这些针对性法律法规的同时配套出台落实的方案或政策,对现代大众传媒行为进行严格把关,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犯罪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无形地发挥对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要净化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提高其对学生习作的导向作用,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众传媒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媒品位的高低。因此,要着重培养从业人员正确看待“社会本质”的能力,使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美学价值,而不能以反映“真实的世界”为借口,在媒体上照搬丑陋的事物或者刻意的丑化社会现象。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变俗为雅,使传播的内容更加精彩,更具有价值,让现代大众传媒所传达出的信息真正成为青少年的写作素材。
(三)学校要完善校园大众传媒体系,提高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由于中小学校园本身的局限性,学校要从整体上发挥中小学校园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时,要把传统大众传媒如校刊、校广播台与现代大众传媒如校内网等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接受优质的社会信息的,让中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不再只是停留于课堂中,而是真正的与校园生活融为一体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的效果。
此外,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可见,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育人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提升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的能力,充分重视现代大众传播的社会效应和思想效应,勇于创新,抓紧学习运用现代大众传媒的技能,学会充分有效地把现代大众传媒与作文教学课堂相结合,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同时,还要关注、了解社会思潮中的热点问题,学会正确理解、积极享用现代大众传媒,增强对传媒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能力,才能帮助青少年在大量的信息中选取合理的部分,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青少年要主动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媒介素要是指“公众接触、解读、是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 。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青少年获取、分辨、筛选、利用大众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改变把现代大众传媒仅仅当作娱乐方式的观念,完善青少年自身的媒体知识,提升他们懂得如何通过现代大众传媒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同时形成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能够抵抗污染性信息,更好的区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提高接收教育信息的质量。同时,青少年要提高自身掌握和运用大众传媒的技巧,如互联网的使用、手机短信的收发等,深刻地了解媒体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选择媒体,利用媒体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以上是从国家、媒体、中小学校园和青少年自身的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作文学习环境,提升中小学语文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使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更好的结合,从而充分发挥现代大众传媒辅助作文教学的积极功效,为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71.
[2]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传媒经济[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14.
[3]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84.
[4]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64-66.
[5]王景.大众传媒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07:24-25.
[6]谌蓉.现代传媒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38-40.
[7]杨雄.网络对我们青年影响评价[J].青年研究,2000(4):25.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9]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作者:遇昭琳
学校:福州市台江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