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张奕祥:把握好语文的读

发布时间:2015/3/3 9:18:2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俄国作家果戈里也曾说过:“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此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会听到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文本中隐藏着的情趣带来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朗读的指导,善于把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味。

一、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

“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渡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真情才能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在教学《示儿》一课时,我如下安排: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陆游真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临终仍念念不忘国事!

生:陆游的爱国情怀真让人感动!

生:他临终时最牵挂的不是家庭、儿女、后事,而是祖国的统一,这是多么强烈、真挚、深厚的爱国热情啊!

……

师:是啊!爱国诗人陆游的深切爱国情怀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这首诗吧!

(全班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感情充沛)

四、边读边想,再现情境

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五、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扣住“伟大”一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内心活动描写的句子,体会邱少云的“伟大”之处。

六、自能读书,边读边悟

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应先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七、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文本,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让我们驾着智慧的小舟,载着孩子们在语文的瀚海中欣赏每一朵浪花,聆听每一次涛声。

“功到自然成”那时,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

 

作者:张奕祥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赤石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