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生:小学个性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5/3/3 11:00:53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活情景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找写作素材,并结合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轻松地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真诚、自然而准确地反映生活原貌,抒发真情,张扬个性,叙写有创意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 个性体验 主体活动 生活场景 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个性化的语言,真实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切切实实的真情实感的过程。但是,目前小学生独生子女多,父母溺爱,很多孩子都是“笼中鸟”,很少有亲历的生活体验。要写出个性化生活性作文,就愁了“巧妇无米之炊”了。怎样才能让他们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生活的体验呢?这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紧扣学生生活,创境诱情,让学生全景体验,写出个性化的创新作文。
一、体验生活,点燃习作激情
生活体验的产生,首先应源于学生自身体验的感受,有了感受,作文时就如源头之水,汹奔如泉,源源不断,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参与,以身试之,以心验之。如写《木兰山水》时,我先带领学生去爬仙游地质森林公园大蜚山,领略其山之奇、石之怪、树之多、花之美;再到兰溪边欣赏粼粼水波,这样的“旅游”活动,是学生平常很少经历的生活,学生必然兴致勃勃地参与,这时学生的眼中满时新奇,心中洋溢着激情。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山水之美:用眼仔细地观察、用笔认真地画、用相机捕捉美丽的瞬间,甚至可以编歌唱一唱……学生心中积累了满满游美丽山水时的感受,充分调动了眼观、口说、笔描、脑想等各种感官。这样习作与生活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感悟体验,由于主体性生活体验活动是以学生主体而展开的,因此,他们会十分自觉地根据作文需要,专心体验。作文应该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画面都可以冲击学生的心头,涌上他们的笔端。给学生动起来的空间,学生就会写出精彩,学生就会充分感到作文的乐趣。从开放的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处处是作文,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让异彩纷呈的大自然、社会和校园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真正融入生活,让他们发现处处皆是景,物物可入文。真正做到 “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写出个性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获取写作灵感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题材。著名作家奇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也使我们还原生活,使我们回头看到人的生活与人的灵魂最深沉的和最多样化的运动。生活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直接表白,一个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思维的前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创作,作文情境教学,是诱发学生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某一个场合,背景及状态。
有一次上课时,窗外突然飞进一只燕子,一边叽叽喳喳乱叫,一边扑扇着翅膀惊慌地在教室里四处乱闯。同学们骚动了,静寂的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燕子,胆大的男孩子伸出小手想抓它,女孩子却怕得东躲西藏……我望着蠢蠢欲动的孩子们,计上心来,轻声地说:同学们,这只燕子真通人性呀,它看我们我们学习多专注,也想成为我们的一员,所以特地飞进来让我们认识呢!接着,我一声令下:“关上门窗,抓住它!”只听见砰砰几声响,不一会儿就抓住了这只燕子。我一边托着燕子,一边因势而导:“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只燕子,它的颜色、外形、飞的体态是怎样的?你们喜欢吗?你能想象它为什么这么慌乱地冲进教室吗?我们该怎么处理它……?”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我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燕子》,同学们陷入了深思,我接着说:“怎么样,大家动动笔,隆重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同学们个个欢呼雀跃,奋笔疾书,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我通过偶然突发的事件创设了生活情境,变学生的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情境是作文的影子。只要引导得法,无论是实际的生活情境,还是模拟的情境,甚至是学生想象出的情境,只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真实生活的情感,就能诱发他们的体验。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观看实物图片、现场参观、小实验,播放音乐影视或生活片断的录相情境,运用实物、动作演示的情境等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让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如入心境之感觉。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激情高涨,使其具有吸引力,引起学生的习作冲动,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他们就会从开放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三、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是自然状态的,不留心就会地从身边白白溜走,一株从砖石缝里长出的小草,一朵散发芳香的野花,一声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一片静谧清凉的林荫,一阵暴雨前的电闪雷鸣,一场同学之间的争论,一顿与爷奶、父母共餐的美味佳肴……都可以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教师应让学生注意留心身边的日常生活,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观察,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眼无珠,写出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老套或干巴巴的几条筋,尽是几句“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叙述”。
鲁迅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善于观察生活是学生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怎样观察?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眼观、鼻闻、耳听、口尝、手摸等方法去认真观察事物,触摸生活的细部,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自己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写下来。
我曾让学生观察过桔子。先让他们仔细地观察桔子的样子:它圆圆的,一根树枝上有几片翠绿的叶子,果实的底部是浅黄色的,还连着一个星形的蒂,上面一部分是淡绿中带一点金黄色。再让学生拿起来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接着让学生吃桔子,吃前提醒学生要细细品味,剥开桔子的外皮,看见什么?(一瓤一瓤橘黄色的桔子像十几个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围在一起,每瓣都像弯弯的月儿,还有一根根白色的细丝。)拿起一瓤桔子闻了一闻,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咬一下瓤,看见什么?(鲜黄色的果肉,一丝一丝的。)把桔子全部塞进嘴里,这时什么感觉?(酸酸甜甜的汁水,溢满了嘴,从喉咙一直淌进了心田。)通过仔细地观察,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就丰富了。
所以,要写好作文,反映生活原貌十分重要,要做一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回忆那些有意义的细节,把富有情趣的人、事、景物、令人思考的有意义的问题,都当作写作的生动材料。
要从作文材料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去观察,体验和思考现实生活。
作文绝不只是社会生活现象的堆砌,作文的题材是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没有对生活原型的回忆与体验,就不可能提炼出好的作文题材。
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让丰富多彩、鲜艳多姿的生活成为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吧。孩子们的激情一旦被点燃,他们的笔下必然会出现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吉艳琴:《作文素材源于生活》,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1期
2、吴诗:《作文来源于生活的积累》,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3、罗望春:《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时代》,2012年06
4、何先成:《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教学新沿》,2011年10期
5、程翔:《作文生活化的表达》,《小学语文教学》,2009.03
作者:郑慧生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霞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