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彩龙:以对话为突破口,有效构建语文训练

发布时间:2015/3/3 11:10:58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明显地感到,语文课堂越来越“人文”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独特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课堂教学的气氛更民主、更宽容了,语文课堂也显得更生动活泼、更具活力了。但是,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失落”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似乎正在淡出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又将语文课改与“双基”培养对立起来,将对话与训练对立起来。其实对话教学不应排斥语文基本功训练。“对话”可以采用训练的方式,“训练”也必须运用对话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话,少提“训练”,绝不意味着排斥训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对话”与“训练”的关系,在对话的状态下重新构建语文训练。

一、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注意“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主编张庆曾指出“我们强调的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笔者以为,在当前加强“基本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安排什么样的训练,都要立足“有效”,让训练体现“最近发展区”思想,发挥最大的效应。

【案例1】:《草》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今天学习的诗歌背给妈妈(或哥哥、奶奶)听?(学生纷纷举手,老师逐一请学生到讲台前)

师:(轮到学生给奶奶背诵时)现在,我当你的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像你这样大,哪有钱上学啊!   

在本案例中,执教者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具有明确目的性的问题中,把对整首诗的理解表达出来,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师调控对话的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保证对话的省时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一种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这样的对话训练不仅有趣,而且有效。

二、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关注整体”

【案例2】《卧薪尝胆》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把“卧薪尝胆”的意思说一说呢?

生:“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在柴草上尝苦胆的味道。

师:是的,从字面上看,卧:睡;薪:柴草:尝:品尝;胆:苦胆。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它真正的含义是不是就是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一尝苦胆的苦味呢?

生:“卧薪尝胆”是说越王勾践被打败了,他去给吴王做奴仆,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时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不忘记他受尽的屈辱。后来“卧薪尝胆”就用来比喻刻苦自砺,发愤图强。

师:你是查了词典的,对吗?这个同学有个很好的习惯,除了预习课文之外,他还查了课外的书籍。那么,是不是晚上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卧薪尝胆”呢?那我也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卧薪尝胆”了。

生:一个人要想成功,他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师:要历尽千辛万苦,他不但要卧薪尝胆,他还要做事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他是在做什么?

生:耕田!

生:他在做奴仆干的活。

师:他在为谁做?

生:以前是为吴王做,现在是为自己国家做事。

师:对!为了自己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为自己国家再干这样的活他还会不会感到屈辱?是长期的,为什么为自己国家干活就不是屈辱了呢?

生:因为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干活,不是为了人家干活。

生: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作准备。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

生:越王每天下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

师:这叫发愤图强。(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卧薪尝胆里面还有这层意思。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这里面还要有什么精神?

生:他是坚持干了二十多年。

师:二十多年,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时要注意体会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和字面后面隐含的意思,那种忍辱负重,那种发愤图强,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师:同学们,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吴国当奴仆。整整三年,他受尽屈辱,忍辱负重。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最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历史故事,课题叫—

 生:卧薪尝胆。

这位教师抓住课题中“卧薪尝胆”一词,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逐渐深入到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这个过程始终把着眼点放在整体上,综合考虑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方面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既得到方法的指导,又受到人文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亲历了对课文的初读过程,为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话状态下进行训练,就应该“关注整体”,抓准训练的切入点,统筹兼顾,多元考虑,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训练。

三、对话状态下的训练应强调“自主性”

【案例3】妙趣横生的识字

师:孩子们,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请看老师这里几对汉字宝宝的对话(幻灯出示)——

旦对但说:胆小鬼,还请什么保镖!

弯对湾说:几天不见,你敢下水游泳了?

兵对丘说:你截肢了?

这一下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

师:多么富有情味的对话啊?请打开《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生字表。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宝宝也有很多长得跟它们很相似的“兄弟姐妹”,想一想,它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生字表,经过一阵子的小组合作,创作出了精彩纷呈的作品——

尤对优说:嘿,找了个人天天陪你啦?

其对期说:哥们,你真有本事,居然能跟月亮交上朋友!

它对驼说:兄弟,把你的“宝马”车借我用几天吧。

安对按说:老爸,你再拿你的大手按我一下头试试看,看我不告你虐待儿童?

快对块说:看你长得跟土墩子似的,怎么跑得过我啊?

 ……

一课的生字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被“消灭”了。语文训练也就是语言训练。在本案例的对话“训练”中,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对话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其中,这样的训练令学生所喜爱,既创新,又有效。

有效,是课堂的生命所在!我们一直努力地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经之途。要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淡化”甚至“失落”语言训练,也反对机械、重复的、毫无生趣的语言训练“卷土重来”,但应重视对话教学中训练的有效落实,将课堂植根在“语言”和“文字”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中。缺少“双基”的语文教学,就是残缺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与作用,科学处理对话与训练的关系,在对话的状态下重新构建语文训练,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作者:李彩龙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仑苍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