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冬莲:个性阅读 注重感悟

发布时间:2015/3/3 11:16:10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由此可见,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凸显出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笔者有几点教学所得。

一、注重课前

《课标》中强调: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往往最美好的、最典型的情感大多数存在作品之中。提前介入,简而言之,就是先学,教师作必要提示或要求,让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对所要认知的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所做的事情做全面地了解,从而促进良好情感的形成,这样为学习文本起个“奠基”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为了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了解,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作业,搜集少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毛泽东写的有关诗词,让学生受其人品文品的感染与熏陶,上课时进行资料的交流,这样对学习课文帮助颇大。

二、重视标点

 课文是范例,是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的大舞台,文质兼美的课文中,许多标点符号是我们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地方,如果在你的引导下,会让它变成一个跳动的音符。 我校李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颇为精彩,看片段: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后,抓住文本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进行教学

师: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标点符号特殊的醒目,是什么?

生:感叹号

师:一句话说完了用句号才对,为什么用一个感叹号呢?这个符号让你懂得什么?同学们猜一猜看

生:这个符号在提醒中国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生:我认为是告诉我们圆明园的损失巨大,让人吃惊。

生:体现我们队英法联军入侵我国无比愤怒

生:告诉我们落后总被人欺负

生:英法联军在中国的罪恶行径让人深恶痛绝。

……

瞧,一个标点,带来如此大的魅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钻研之深,如果在教学中发现文本的能力训练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将是高效的。

三、替换对比

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面地“倾囊相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集中火力”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去领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校李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英法联军在中国的罪恶行径,采用换词对比教学,极为精彩,请看片段:

老师出示两个句子:

(1)他们闯入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他们进入圆明园,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师:请同学们多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那哪话写得好?为什么?讨论讨论

生:把“闯入”用成“进入”,不好,闯入体现英法联军是强盗,根本不把我们当人看。

生:强盗的行为就是抢,是畜生的表现,我同意用“闯入”。

生:“掠”改为“拿”不好,掠就是抢东西,充分说明英法联军畜生不如。

……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请你想一想,第一句话该怎么读?读出你自己的心情来。

师:谁来读句子?

……

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在词语中感悟句子的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让学生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细节牵引

 《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抓住有关细节,进行品读牵引,以读促写,在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我校付教师在这一点上做法很好,请欣赏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的片段:

师:母亲评价我写的诗课文中哪段写了?

生: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句段(齐读)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的落在我身上。

师问: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的什么?

生: 对我的赞扬

师:作者抓住母亲的什么方面来描写?

生:语言

生:动作描写,搂住

师:你从“搂住”的动作中,知道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的爱

生:还写了外貌,眼睛亮亮的

生:还写了神态 兴奋

师:母亲对孩子的爱,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来写,这样的描写极为成功,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请你也写一写,生活中母亲爱你的细节,学着用上描写方法吧!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中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特别是写人的文章,要充分抓住细节,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抓住“重复”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反映人物复杂、矛盾心理或情感,往往在文中有重复出现的语句。教学恰恰要抓住这一 “切入点”引发思维,深入悟一悟,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第六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三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感悟 ,问:“课文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寻找儿子,是哪句话?画一画,多读一度,想一想,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由此让学生去探讨、交流,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

六、课后延伸

《课标》中指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课文是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说明方法,能在生活中运用方法介绍事物,教学课文后,要充分让学生多学习,多运用方法,教学本组课文后,应该重视课外延伸,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摘抄有说明方法的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写一写校园的古树、花圃、教学楼、体育场等,要求不要过高,能用一些方法就行,多鼓励学生写话。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语境”教学,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许冬莲

学校: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