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斌:知其美 享用美
发布时间:2015/3/4 10:23:11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点就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中华文化丰富博大,祖国语言文字精辟深奥。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去引导,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湛艺术,学会探究性地学习鉴赏语言美,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些都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
关键词:挖掘语言美;语文审美素养;知美;赏美;撷美;用美
苏联教育家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1]是呀!美存在于自然中,社会中,艺术中,甚至于世间万物中,美之所为美,是在于我们的发现中、创造中,它才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罗丹也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2]所以,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语文的课堂,让教材中美的语言之花盛开,引导学生们不断地去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发展美、创造美,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奥美学,学会探究性地学习鉴赏语言美,汲取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瑰宝中的营养,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则需用美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引导他们知其美然后用其美。
一、知美——朗读感知语言美
语文课文充盈着艺术之美。如何把这种语言中饱满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首先,要通过朗读引导——艺术朗读。“艺术朗读,不仅能够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发展到今天,艺术朗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原来有形无声的书面语言文字以神奇的生命活力。”[3]所以训练学生高超的朗读技巧,使朗读教学声情并茂,还要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然为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作者给我们开辟的艺术境界中披花拂柳,通径入幽,首先,必须通过朗读来感知语言美!
1、朗读要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不同阶段的要求,学生才能有目标、有层次地进行朗读,不断地读出语言的层次美,提高朗读水平和朗读质量。
谈到目的性,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第二学段要求“用”,第三、四学段要求“能用”,细微差别,要求“朗读的目的就不同。第一学段由于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学就先以教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朗读,如教会学生停顿、句式等的不同读法,不同语气,学会抑扬顿挫。逐渐地,学生越到中高年级,已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指导就应有所侧重。
“读的层次体现了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读到熟读到读出感情,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4]初读课文时,我们应重在指导学生自由地把课文读正确,不添、不漏、不错、不断句,把音读准,把字看清。熟读课文时,就要求能读流利、通顺,读出节奏来。精读课文时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这就是“赏美”(下一点将重点介绍),思考着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地品读。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大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鸟的天堂美丽的景色,自然而然,功到自然把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受到语言美的感染熏陶,感知到语言的准确、生动、优美。
2、要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致,得讲究朗读的多样性,不同的读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读、诵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配乐读、接力读、对比读等。课伊始,宜让学生进行自由读,同桌互查读;接着,细读时,可采用指名个别读、范读,接力读等形式;品读时,可采用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对比读、配乐读、诵读等展示个性化的朗读形式。课文对话多,可采用分角色读,学生读不通顺时,可用范读指导;有争议的句段,可引导对比读;动作描写较多的句段,可让学生表演读,揣摩语言的精、准、美……让不同的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言个性美来。因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朗读指导应因文而异,体裁、作品风格、句式等的多样化决定了朗读的方法,指导也应有对比性,这样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律美。
诗文讲究押韵、节奏,音律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一边划分节奏朗读,一边学学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一边闭眼遐想诗文中的意境、情境,融情入景,移情于诵读中,陶醉于诗文语言的韵律美中。小学高年级已开始逐步出现几篇文言文,意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文言文也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它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5]教学时范读是很重要的,通过范读帮助学生把握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丰富感性认识,体会语言的韵味美。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或景中寄情,或叙事寓理,或托物抒怀,要让学生读出散文语言的韵律美,就得指导学生在想象和对比中进行理解朗读,贴近作者所描绘的景或物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必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自己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或物象,贴近作者,贴近生活,才能读懂这篇美文的韵律美来。而小学阶段中所选的小说,篇幅较长,则应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品读出小说中精彩描写的语言美来。
作家不同,修辞方法的不同,句式的不同,朗读指导更应体现出对比性,有的适宜慷慨激昂,有的细语柔和,有的时而轻慢时而急促,有的悲而愤恨,有的喜而欢歌,有的平静而知性,有的如细水长流……总之,学会审文度意,学会抑扬顿挫,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律美。
二、赏美——默读思考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6]是呀!文学作品中饱含着语言的艺术,鉴赏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思考揣摩语言,在品词赏句中走近作者,这些都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学会的教学艺术,教学基本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认为“在少年期,默读能力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7]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和思维去把握住句子在逻辑上的完整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同时发展。在语文课上,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读和思考同时进行,不应死记硬背,而应有意识有创造性地教会学生们如何读懂词、句、段、章意,抓住关键词来解读文本,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所以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思考课文中的语言美,鉴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在哪?如何美?(“美”只是一个概况词)
在2008年11月份的“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学习中,我欣喜地现场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这一课。课伊始,王崧舟老师以“慈母情”和“慈母情深”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思考,抓住“深”这个词眼、文眼,让学生一开始即品味到了语言的美。接着,王老师以一个问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在默读中,走进文本中,思考文本中语言的锤炼,语言的精妙、优美。“从哪些词、句或段中,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学生充分默读思考,作批注后,一步步引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提升学生对“慈母情深”这一文眼的深入解读:“龟裂”、“鼻子一酸”、“攥”、“什么时候看过‘龟裂’的手?”“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母亲立刻……立刻……立刻……”等,在品词析句中,学生的默读与思考更加深入了,他们逐步在王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会鉴赏课文中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精妙,品味语言的优美、准确。最后在赏读思考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饱满真挚的情感朗读了课文,真正深入了解了“慈母情深”在哪里?真正贴近作品中,贴近作者所处的年代,但“慈母情深”是不随年代而变的。
教学语文,不在于问题的多寡,而在你能否抓住语文教材中的文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会“赏美”,真正学到知识,真正品味文本中的语言美,真正融入作者的文章的意境、情境中,与文本进行现实的生命再现对话中。不过教师得在备课时思考解读语言教材中的语言美,美在哪?如何美?
三、撷美——摘录感悟语言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等说明了摘录积累的重要性,也表现对美的事物的积累和丰富的审美经验。[8]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摘录,朗读了,思考了,但还得动手摘录,这才真正达到说与写融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很会思考,很会说,但却懒于动手,久而久之,手感生疏了,笔杆不喜欢动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巧嘴”。于是,我常常以此来要求学生“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内课外均得设置一本“采蜜本”,当然要求与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还得在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上,让他们喜欢摘录,喜欢互相切磋、比赛,进而才能用心地去感悟到语言美。
如何在课内外摘录呢?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做法“:
1、课内摘录指导。从三四年级开始,在教学每篇课文前,就可以引导学生预习时进行课内摘录,从简单的字、词、句、释义到写提纲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再到写感受,写对课文的质疑,一个学段一个学段逐步提高对学生的摘录要求。一开始,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利用点时间,引导学生当堂完成摘录,自检、互查、展示比赛,自我感悟自己所摘录的词句很关键,很重要,也很优美。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出一张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小试卷,互相抽查对摘录预习时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定期开展比赛,学学别人怎样摘录,如何美化自己的采蜜本,学人所长为我所用,甚至接受别人的建议,完美自己的采蜜本。有时在教学课文后,再让学生把课文中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甚至用上其中几个好词佳句,写一小段话,理解感悟语言美。
2、课外摘录延伸。课外摘录首先可以是课内的延伸,如:查查作者的资料,相关事物的知识点,不同写法的同类文章等,以此来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课内语文教材学习延伸到无限广阔的课外语文的审美学习中,学以致用地把课内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外的自我感悟审美学习中。我教学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深知每一单元的主题性都很强,如“手”、“花”、“读书”、“真诚”、“英雄”等。当在教学“手”这一单元前,我先引导学生在课余观察身边每个亲朋好友的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人的手有什么不同,可以量一量,握一握,问一问,感受一下,为什么人的手会不同?简单地记录下来。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边摘录课内的好词佳句,更应多看和摘录此类文章的好词佳句,学会审视感悟哪些词句写得最好,写出了手的什么特点、情感来了。这样一步步组织引导学生摘录积累了许多相关的语言,日积月累,学生学到“手”的语言就丰富多了,对“手”的审美视野更广了:手的大小,因年龄、性别而分;手的粗细,因劳作、与从事的行业有关;手会说话,握手、援助之手……;手有感情,温暖、关爱、付出……。这些都来自于学生通过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课外摘录,所获得的语言美的积累。欣喜之至,不然发现:学生通过摘录感悟到了语言美,学会了从课内学习中延伸到课外去撷美了。
课外摘录还有学生的自读摘录:名人名言摘录、同类词摘录、同字词摘录、手抄报形式摘录、自读一篇或一本书的摘录……
四,用美——习作运用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认为:“好文字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又必须把这种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这种能力的培植却责无旁贷,全在习作教学。”[9]在学生形成感知美、欣赏美、积累美的能力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美于习作中,在习作中正确运用表达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更是难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指出在习作中运用语言美的重要性:“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10]从写话到习作,我们都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修饰习作,让习作语句更通顺、连贯、优美,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习作有中心、有层次、有条理。
习作实践中,学生常感到最为苦恼的是“无米下炊”,无从下笔。而这“米”包括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发现,还包括“词穷”。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有方向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感知美,欣赏美,还要用笔积累语言美,一方面还应懂得运用语言美于习作中,这是在创造美,表现美。在教学习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运用好词佳句法:
1、前菜——好词妙句佳段引路。习作前,教师可根据习作的要求,准备一些好词佳段引路,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些好词妙句佳段哪里用得好?也可引导学生读一读学习这一主题单元过程中,几周来所采集的好词妙句佳段,或者两者皆配合用来,学习别人如何运用语言于习作中,表达语言美,让学生大开“用美”的胃口,准备摄取“营养”的美味佳肴。
2、主菜——自采美词佳句引入。习作中,教师应有准备地指导学生多用些名人名言、古诗句、歇后语、成语、谚语等自己摘录下来的美词佳句,使习作更生动优美,引人入胜;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在开头、中间、结尾应用好词佳句,或以引人入胜,或以内容丰富,或以提升总扣主题;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写人记事写景,应如何谴词造句,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中如何正确使用语言,把好词妙句佳段这些食料、佐料搭配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佳肴,让学生大饱“用美”的口福!
3、甜点——自赏与借鉴提升引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1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大凡古今中外文坛巨匠都如此,鲁迅先生的手稿,王安石的一个“绿”字,都说明了成就千古美文需经过修改。学生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先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找一找自己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我自创一个标示符号下标﹏加¤,让学生用于标示好词佳句,修改习作中有无错别字,用词不当,引用不得宜的。我常如此要求学生,习作后还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读、读、再读;改、改、再改。当然“旁观者清”,还要与同学互改,取长补短,学学别人如何用好词妙句佳段的,学人所长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多用些好词妙句,这些可都有加分的,用得好用得对,都会在习作评分评级加上1分、2分,甚至上升1个等级,让学生大尝“用美”的甜头!
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景色、富有哲理的话、或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形象、一篇美文,都能引起我们的感叹和留下难忘的印象,更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情感反映和情感熏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方法地在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把审美的方法巧妙地、艺术地带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感知语言的艺术美,在日积月累的知其美、赏其美、撷其美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才会不断地学会用其美!
让学生知其美然后用其美,首先,教师自身也应知其美,懂得如何引导用其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应在教师自身的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情感美的展示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情节美、思想美等,让师生在语文课上共同成了美的享受者(艺术鉴赏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徐汝智主编,《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教育》.福建教育杂志社出版,2008.10(A)、2008.12(A)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5]丛书编委会编,《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作者:许雅斌
学校:南安市石井中心老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