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戴志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发布时间:2015/3/4 11:0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慢慢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四步教学法”被大多数教师所欢迎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小组讨论”也成为教学中的热点,被广泛的重视和采用,公开课教学更是爱之更甚。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静态和单向的交流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兴趣,建立了学习信心,提升了学习品质,实现了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素质教育要求。

但是,知易行难,由于一些教师、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农村学校实际以及农村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想说不会说,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甚至容易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一、小组讨论中常出现的问题

1、学生不会讨论,无话可说,或者想说不会说、偏离主题。学生不懂得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有时争执吵闹,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不懂得倾听;有时却是心不在焉、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由谁先说,于是你推我让;有时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几个人一起随便谈谈,各行其是,不会补充,也不会质疑;这些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际上已经蜕变成了学生放松精神和拉近友谊的大好时机。

2、单纯追求气氛和形式,忽视讨论交流的主题内容。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追求表面形式,而设计了小组讨论,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主题内容的合理确定,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实际却是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这种表面气氛热烈,实际秩序混乱的课堂,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更难谈收到理想的效果。

3、没有适当的引导,结果差强人意。有些疑难问题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的,的确需要小组合作讨论。只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疑。这样匆忙展开的讨论,缺乏个体的精读深思熟虑,自然而然如无本之木,对问题的见解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何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

4、讨论次数过多、论时间不足,流于形式。课堂40分钟里安排谈论的次数过多,有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刚开始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这样容易挫伤参加的积极性,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主要的应对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纵观以上几种现象,学生能否做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是小组讨论能不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可见,学生能否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敢说,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呢?

1、留足学习的时间,做到精度深思熟虑。要明确小组谈论是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对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要在讨论当中有话可说,首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信口说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精读熟读,认真思考,品味感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我在回顾第一课时所教内容之后,直接组织小组交流讨论: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由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仓促进行讨论,结果可想而知,8—10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只用了三两分钟就搞定了,其他时间有些是面面相觑,有些是拿来闲谈。

2、营造平等、和谐、活跃的学习气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能力,需要耐心用心地培养,教师要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敢于放权,可以在班上巡视体察,做到引导而非指导,并且引导学生做到“四个允许”。

①允许出错。“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对于学习者,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真实、不正常的。所以,在小组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讲话,即使说走了嘴,组员之间也要做到不嗔怪,不讽刺挖苦,不大声无礼打断。这样保证了,让那些有话想说的同学,有话敢说。特别是,对于出错的学生,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再次尝试,甚至是多次尝试,因为当学生发现自己出错时,往往会忐忑不安,并期望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我们老师、小组合作成员漠视同学的这种心态,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并使因出错产生的不安得以延续。长此以往,将会使他感受到心理环境的不安全,容易导致自卑、厌学、不想多说,不敢多说等不良情绪的滋生。

②允许补充。如果突然想到一些原先没认识到的问题,或是听别人发言后,觉得有感而发,那可以适时要求补充。在同学补充的时候,其他成员应该给予鼓励,认真倾听。

③允许修正。如果发言含混,语意不明,组员可以让他补充得明确一些。讲错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毛病,可以修正自己的发言。

④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对发言同学的见解有不同的意见,进行质疑问难,展开辩论,也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

3、优化操作、合力安排,为小组讨论提质。

一是老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组织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力求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分组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以后再适时调整,扩大合作面。

二是在小组讨论的操作上,应有意识分派角色,统一地安排一名组织者,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担任不同职责等等。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指导他们如何在组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我们耐心用心地培养。教师要全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对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小组,体察学生的学习困难,适时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讨论学习的技巧、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质疑;在讨论主题内容上,要认真准备、精心选择;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和思考,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小组讨论”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学生才能从中受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作者:戴志华

学校:漳州市南靖县船场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