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淑贤:讲求弹性指导 实现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5/3/4 11:36:28

 

摘要: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教师要创造和谐生动的语文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从文本研读、弹性指导、感情朗读这三方面入手,做到三“活”:激活教材内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教师的导学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关键词:研读、指导、有效、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但是,怎样才能将“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有效地落实到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我们在校本教研中重点研究并实施了“弹性指导,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落实“大语文”的教育观念,致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有效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文本研读——有效教学的基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倡的“吃透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教”,一脉相承地强调了文本研读的重要性。“文本研读”意味着我们一要发现教材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二要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与艺术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只有研透教材才能确保教学有针对性、时效性。研读文本更重要的应研读课文的语言形式,如字词句的理解、语言结构的剖析、语言节奏的感受、言语表达形式的习得等;文本研读还要注意把握整体。如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片段——

师:假如你就是主席,明天就要去演讲,你会围绕:“为人民服务”谈哪些内容?你会列一份怎样的提纲呢?读完课文你就可以找到答案。(生列提纲。)

师:听听这位领导的提纲,先准备说什么?

生:首先介绍我们的队伍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师:非常好,为人民服务是我们这个队伍的宗旨。这么长,写起来很费力。能不能用两个字表达?

生:宗旨。(师板书:宗旨。)

师:接下来呢?

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师:非常正确。讲的就是生和死的问题,我也写两个字——

生:生死。(师板书:生死。)

师:两个步骤了,接下来呢?

生:第三段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人民服务。

师:其实这两篇文章都在讲为人民服务。接下来主席讲了一个很特别的问题,你找找这段的中心句。列提纲,找内容,找主要内容,找中心句,这是好办法。

生: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师:用两个字表达,你告诉我,哪两个字?

生:指出。

生:批评。

师:“指出”、“批评”,哪个好?

生:批评。(师板书:批评。)

师:最后写什么呢?

生:最后是我们的队伍和人民要团结起来。

师:两个字。

生(齐):团结。(师板书:团结。)

师:整篇文章,我们给它列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提纲,这提纲也可以说是——关键词。

片段中,林老师紧扣课题,让学生认真读文,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找中心句、关键词,引导学生以“宗旨、生死、批评、团结”八个字简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变复杂为简单,把“长文读短,厚书读薄”,扎实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二、弹性指导——有效教学的保证

理想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共同亲近文本,主动地习得语言、学习表达的一个动态过程。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我颇认同刘仁增老师的看法,许多课重“文”轻“语”,得“意”忘“言”。要彻底改变语文课不姓“语”的弊病,非得下决心改革课堂教学不可。“弹性指导,有效教学”就是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点实施灵活而有效的指导。课改之初,我们认为“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实“生成”是课堂动态过程的本质特征,生成点随时存在,关键看教师能否抓住机会即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有一位教师执教《曹冲称象》一课时,教案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正当他引导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虽然学生的说法偏离了原先教学目标的轨道,但是教师觉得这个生成点有延伸的价值。他表扬了学生的勇敢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手下有的是兵,让士兵们站到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容小觑。学生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这是教师不可能预设到的。教师原先预设的目标只是鞭策学生向曹冲学习,勤动脑筋、勤于思考,因为学生的“一语惊人”,教学目标随即调整——我们不仅要向曹冲学习,勤动脑筋、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向身边这些敢于挑战古人、爱动脑筋的同学学习。这样的生成性目标,应该说比预设的要丰满、精彩得多。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问题都做线性设计,那么,在一问一答看似顺畅的课堂中,学生最为宝贵的个性却被扼杀了。教师要把零碎的问题加以整合,设计出较有弹性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简化教学流程,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借箭”一段时,一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视频录像,而后投石问路:“你们打算怎么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从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抓借箭经过的关键语句来体会。”有的说:“回忆录像内容,想象借箭的场景,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写上读书后的体会。”有的说:“画一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调转船头’的简要示意图,再配上借箭经过的解说词。”还有的说:“与小组的同学合作学习,以列提纲的形式来学习。”于是,教师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各小组展开了气氛活跃的研究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学习小组用上了临时道具,“笔盒”成了“船”,“铅笔”充当“箭”。该小组还推荐了一名代表匠心独运地为同学们展示了学习收获,把“要调转船头”的妙处(调转船头,两面受箭,能增加受箭量、保持船身平衡)讲得通俗易懂。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主的选择权利,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当然,要实现有效指导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教学机智,很敏锐地将一个个看似寻常的问题信手拈来加以生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三、感情朗读——有效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感情朗读。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体态语言、揣摩教师范读等方法提升感情朗读的水平。还是以《泉水》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这句话里,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

生:山里的姐姐。

师:哎,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做饭吃。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泉水泉水,我要打很多水回家洗衣服。

生: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谢谢,谢谢!真是热情的泉水!从你们的笑脸中,从你们的话语里,老师感受到你们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后快乐的心情。再读一读吧。(学生读句子。)

指导感情朗读,最忌只重表面,单从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不易理解,收效甚微。我认为,“感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必须使文章的语句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感受,这样的感情朗读才是“真”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使阅读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教师要创造和谐生动的语文课堂,就要从教材、学生、教师这课堂三要素入手,做到三“活”:激活教材内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教师的导学意识。这样组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总第676  684期  2008.4  2009.5  2009.7

 

作者:郑淑贤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月塘联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