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梅英: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5/3/4 14:28:43

 

读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活动。在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但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却看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低年级学生一回家就是看电视,兴趣点全在电视上;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虽然较为重视,但因要外出打工或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孩子作业都经常拖欠,更不用说看课外书。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成长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下面谈谈个人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见解。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巧卖关子,激发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符合少儿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地讲述,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却突然停下来,然后告诉学生:想知道更多的故事,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极大地激起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在给学生上完《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之后,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又给他们讲《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要想看更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要去找注音版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都有向榜样看齐的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如:悬梁刺股的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因看书入迷而拿面包蘸着墨水吃的陈毅等都是爱读书的典范,告诉学生他们有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让学生以榜样的行为为楷模,时时督促自己。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读书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朗诵、讲故事也是低年级学生常用的、而且必须完成的、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举行定期的朗诵会,内容可以是:“儿歌、”“儿童诗、”“精彩语段”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朗诵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能在朗诵会上朗诵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他们内心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也能极大地调动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创造条件,培养阅读能力

在农村家庭讲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纸上谈兵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要有书源上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有书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要保证有书读,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资源,给学生办借书证,指导学生按指定的时间去借书。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每人带一本适合低年级阅读的书来,存放在教室里,引导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课余时间随时借阅,十分方便。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购买或征订一些报刊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如何给学生推荐书。记得前几天,我布置学生回去找些成语故事读,较多同学买了同一本成语故事,字迹很小,内容过于繁杂,还有错音错字。这种版本的书学生看起来会很累,会抑制他们的阅读兴趣,但学生买书的兴趣这么浓,真不忍心泼他们冷水。后来,还好有个学生,手里拿着一本有插图、质量上乘的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我马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书的好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而现在的课外读物真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有的并不适合他们阅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推荐时,除了让学生分清好书与坏书之外,还要考虑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带有插图、注音的故事书、童话书等,推荐他们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宝宝成长故事》、《睡前十分钟故事》等。

2、方法上的保证。对于低年级学生,除了书源上的保证以外,还一定要有方法上的指导。

首先,要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低年级学生阅读重在“读”上。(1)、要大声朗读,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拖调、不唱读等。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中,读小柳树的话时要带着得意、骄傲的语气:“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呢?你看我,多漂亮!”(2)、提倡自由诵读。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由诵读的速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上情况掌握,有利于边读边想,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尤其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自由读,他们就不会为赶不上而犯愁,不会因赶速度而囫囵吞枣。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我们成功了》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字,想想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初读后,出示重点语段让学生朗读,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课内引导,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边读边想,每次读都有所得。

其次,要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读好书,读懂书,读了有用,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读时要动笔。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在阅读时都要圈圈点点,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进行抄抄划划,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词语填写、句子改写、片断的仿写。如《我们成功了》这一课有很多优美的词句,课后让学生自主摘抄。又如,布置学生看成语故事,让他们把成语故事的名称和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培养他们自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三、以身作则,培养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的影响较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指路明灯,这都取决于老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何种地位。”一个爱阅读的老师必然会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学生就是在老师日复一日的熏陶和影响下渐渐与书为伴的。这体现在阅读时间的保证上,教师要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坚守阅读时间,逐步引领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时间安排上可采用统一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法。统一阅读,就是每天有统一的阅读时间:晨读10分钟,午间20分钟。利用晨读的黄金时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精力,大声朗读10分钟。 10分钟的大声朗读能调动整个大脑作最活跃的运动,开启了思维的大门,为一天的学习做好“热身运动。”而午间的20分钟,则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自由的课外阅读。阅读贵在能坚持,如果课间有发现学生在静静地看书,这时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统一阅读与零散阅读的有机结合,会更易于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陶冶情操。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加强课内外的阅读,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视野向课外拓展延伸,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课外阅读保驾护航;以身作则,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作者:郑梅英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东湖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