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华:质疑——走向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发布时间:2015/3/4 14:42:21
新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创新教育” 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疑——走向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悉心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肯定,并及时让它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问的过程,使学生善于质疑。
一、课前预习,激发质疑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除常规的要求外,更要注意激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因而,教师在课的前几分钟应“让位”给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大胆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课前预习提出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全程参与释疑、解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调动,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得以提升。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多问为什么,学会了质疑的方法。
二、课中学文,让学生善于质疑
1、在课题上质疑,培养质疑能力。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谁跟谁比本领?为什么要比本领?比了哪些本领,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以疑导读,书就读得更有针对性,也更深入。
2、在标点符号处质疑,训练思维能力。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细节,它在我们理解感悟句子,辨明语气语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一些含有特殊作用的标点处质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流动的画》这篇文章,文中第二节“我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忽然看见——,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破折号省略了妈妈制止“我”往窗外扔橘皮的表情和眼神,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我”看见什么了呢?“我”扔橘皮了吗?为什么?破折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疑释,并展开想象把破折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有的学生这样补充:我忽然看见妈妈责备的目光,仿佛在说:“孩子,这是我们美丽的祖国 ,保护祖国环境人人有责,你怎么能随便丢东西呢?”有的学生这样补充:我忽然看见妈妈慈祥的面庞急得通红,好像在说:“孩子,祖国美丽如画,你怎么能随便破坏呢?”学生还补充了很多充满灵性的句子,很精彩。这样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3、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发展创造思维。
在学生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的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含义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质疑。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增加分量?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好像”一词,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再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联系上下文,自由、充分、逐层深入的思考、讨论,解剖疑问,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让问题答案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又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在矛盾之处质疑,提升思维深度。
有些课文内容看似有矛盾,实际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学《青蛙的眼睛》一文时,学生提出“青蛙的眼睛很特殊,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中的“迟钝”一词是否用词不当?因为根据课文的意思好像是“看不见”而不是很“迟钝”。 这种问题就更进一步了,因为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否定,是对课文深入理解后才能发现的,因而在引导学生解决矛盾时思维更深入,层次更高,训练更有效。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切忌武断,更不能讥讽嘲笑,只要我们不断的给予鼓励,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就会乐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我经常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大胆去接触,大胆去反问,才能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提问,并不时加以肯定、鼓励,使他们渐渐地养成敢于质疑、喜欢质疑的习惯。
三、结中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课堂小结,明确学习中的得与失。教师可给学生两分钟“自省”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要总结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二要总结自己的课堂表现;三要进一步提出可探讨的问题,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实现目标的深化。
1、展开辩论,擦出创造火花。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深入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为了探索某个问题同老师、同学展开辩论,直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止。这样师生共同讨论,学中质疑,学中释疑,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能水到渠成。如:《乌塔》一课结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小孩子一个人应不应该外出旅游?对于这个问题,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小孩子不能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要是出什么问题,危及生命,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另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孩子能一个人外出旅游。因为这样既能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又能锻炼自己。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危险而一辈子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屁护伞下。只有走出去,才能认识社会,才能体验生活的乐趣。外面的世界可是很精彩的哦!我就把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正反方,让他们展开辩论,谁能用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谁就胜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巧舌如簧。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小孩子一个人出远门旅游有利也有弊,至于利大还是弊大因个人而异,要不要独自出门,出去多远,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我们说,辩论是思维的触谋,不同思维在辩论中碰撞,从而擦出创造的火花。
2、改编表演,放飞思维。即激励学生以“编剧”“导演”“演员”等多重身份去深入理解课文,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如:我教完《宴子使楚》这篇文章后,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把课文改编成短剧的形式,在班队课上做汇报演出。同学们激情高涨,不但编了剧本,排练成节目,还根据需要制作了道具,而且演得有板有眼,特别是演宴子的同学说话不卑不亢,理直气壮,毫不畏惧,活脱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宴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琢磨剧中人物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再现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过程中,感受深刻,创编了许多课文上没有的内容,使文中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不但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表演中更包含着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学生就是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放飞想象,激活思维,开发潜能,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续写故事,激活思维。即激励学生以“作家”的身份,根据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发展情节。如:《狼和小洋》这篇课文,课文最后一句写到: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的结果:小羊怎么样了?帮作者把故事继续编下去。那么,学生就会放飞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想出救小羊的种种办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当狼向小羊扑过去的时候,小羊一躲,狼由于用力太猛,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死了。有的学生说: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的时候,可怜的小羊只能闭上无望的眼睛,等着厄运的到来。不料,狼大叫一声,昏倒在小羊面前。原来,正在狼要吃小羊的一刹那,猎人一枪打中了狼的眼睛,狼昏死过去,小羊化险为夷等许多充满灵性的结尾。这种富有创造色彩的小练笔,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捷径,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学生才会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的潜能才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创造性思维也才能扎扎实实的得到训练与提高。
作者:林佩华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峰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