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钦:浅析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原则
发布时间:2015/3/4 14:45:43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是: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关键词:及时性 准确性 多元化 激励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了重要枢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那么,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要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一次在上《海底世界》这课时,课结束了,但还有些时间,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海洋知识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其中当然讲到海洋生态中鲨鱼的残暴。一个学生说:“只要把海中的鲨鱼都杀掉,就可以还海洋宁静,还可以让人们自由地下海游泳。”全班哗然,这同学也脸红了。下课铃响了,我迟疑了片刻,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学生注意环保、保护生物的机会,就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办法好不好?讨论一下。”立即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他们总结:我们应该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我适时讲解:海洋的生态平衡需要有鲨鱼的存在。我又说:“我们只要能提问并自己解决或一起解决,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同学,是他让我们学会了这种学习的好方法。”课堂上一片掌声,这位同学又一次脸红了——课堂上的一次意外,通过教师的巧妙评价引导。就收获了不曾意料的精彩: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懂得了自然知识,更学到了提问的好处。
二、评价的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应该是有效课堂评价的重要特征。可是,当前的课堂上,雾里看花式的模糊评价并不鲜见。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真有感情”“真厉害”等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这些浮于表面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引导价值是极其有限的。“真棒”,学生不知道真棒在哪里;“真有感情”,学生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被夸奖的学生因不懂好在哪而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说的不怎么样的学生,因没有得到老师的点拨,更摸不着“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没有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因此,给学生作正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请看一位老师在《一颗豆粒》中所作的课堂评价:师:是呀,你很有同情心,感受到他们一家的困境。他特别强调了一个什么词?生:披星戴月。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早出晚归。师:还有吗?生:(回答不出)师:比“早出晚归“再早一点,再迟一些。生:起早摸黑。在这个词语理解片断中,当学生对“披星戴月”一词理解不够准确时,教师不是含糊其词,而是紧紧抓住“早出晚归”这一已有认识,当即点拨“比‘早出晚归’再早一点,再迟一些”。这样,无疑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指向。正是评价的准确性,才使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起早摸黑”这一更贴近“披星戴月”意思的词,从而实现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反思经验,提升并延伸他们的思维空间,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
三、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是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是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一片断时,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备好了,但由于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自然,扮演廉颇的学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脸。表演完后,我先让表演的学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演廉颇的学生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请罪时是真诚内疚的,我在演时露出笑脸,不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态。”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开展同桌间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全面发展素质。
四、评价的激励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中教师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同伴。教师、学生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的基础。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带着放大镜去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我们提倡采用包含着教师的情和爱的激励性课堂用语,进行口头评价,如:“你是大家的榜样。”“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得更清楚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口头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要非常谨慎,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但是,激励不是对学生一味的表扬。一味的表扬往往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在对学生有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中肯得体,有针对性,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激励。
作者:周国钦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埭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