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婷婷 :诌议教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的几种方法
发布时间:2015/3/4 14:58:53
阅读教学应该具有有效性,“有效”是指教师在进行完一段的阅读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当今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敬业的教师在课堂上挥汗如雨,勤勤恳恳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细心耐心地讲解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敬佩教师的兢兢业业,却总会发现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解有时一知半解,有时一脸迷茫,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能学以致用也微乎其微。难道是教师们讲解中出现什么问题吗?我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遵循课标设计的阶段性、实施功能及教育意义
2012年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是《课标》提出的总体要求。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许多教师教学目标意识弱化、对学段目标并无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都使语文阅读训练浮于表面,止于起点,同时也成为导致课堂低效化的不可忽略因素。
为此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阅读教学之前,都应该将《课标》充分学习。首先要认识课标设计的阶段性。《课标》的设计是根据不同年龄层面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所规定,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选择、过程与方法的安排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都以之为标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执教任何一个年级的阅读教学时,他心中都明确整个小学阶段对阅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牢牢握住他所处学段的阅读教学尺度。
举一个例子。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一位教师在执教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小蝌蚪找妈妈》中牢抓学段阅读目标来设计课堂:
师:瞧,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它们非常想跟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兴奋地)愿意!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蝌蚪吧!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小蝌蚪吗?什么样?
生1: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和长长的尾巴。
生2:我觉得蝌蚪很像一个逗号。
师:书上是怎样写蝌蚪的,大家找一找?(师播放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定要把这种可爱读出来,试一试。(生自由朗读第一节,再指名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青蛙妈妈吧!(师指着黑板上的贴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生1:青蛙妈妈穿着一身碧绿的衣裳,很美!
生2:她鼓着一对大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
生3:青蛙有一张大嘴巴,还有四条腿。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点也不象。
师:大家真会观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青蛙的?(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指名读)
师:原来青蛙是这样的: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课件出示这三个短语,生齐读)
以上这位教师的阅读教学片断结合生活实际来是学生读懂文中对小蝌蚪的描写,同时借助读物中的图画来辅助阅读,符合课标规定的学段要求,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显得目标明确,收效颇丰。
学段目标是我们在课程标准中看到的最具体的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乃至单元目标,课堂目标都要以此为基准来制定。不过不可忽视的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自主制定目标时必须考虑教材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操作,发挥学段目标的最大教育意义。
二、先学后教,让预习成为阅读教学的先决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当他提出一个深思熟虑后的问题时,会举手的总是那几位同学,而大部分同学只是埋头苦读,默默无语。有时教师会放手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疑惑,采摘问题,供集体讨论。可收效却是大部分学生发现了问题却无法用语言表达,老师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无从找起。他们习惯听从老师的讲解,等待老师的答案。我认为这样被动的阅读教学是收效甚微的。
为此我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前要“先学”,“后教”。即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订出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这里的指导是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新课文,完成预习训练。“后教”是指在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较为充分的阅读理解之后,带着预习时的问题来到课堂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相应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的阅读教学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先学”指导策略。A类为好学生,我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就尽可能地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取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出来。B类学生为中等生,我要求他们把课文中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找出来。C类学生为学困生,我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段落,先示范其中一个给他们,学会方法后,让他们试着寻找另一个段落的关键词句。在课堂阅读教学时我着重检查学困生的预习完成情况,特别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样慢慢地训练起了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二、改变提问方式,抓住训练时机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提问学生,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求多,但求精。不要只是浮于表层,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的问题不可过度求深,而是要深入浅出,符合本课阅读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永远是随机的,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问题,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1、改变提问的方式,不问学生指向不明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
师小结:尽管这篇文章(《感动》)在形式上比较好,但细节缺失、形象拔高、情感失真是它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让老师听听同学们对《秋天的怀念》的点评,好吗?
生1:母亲很让人感动。“憔悴的脸上出现央求的神色”。
师:是啊。“憔悴”是„„
生:神态描写。
师:写出母亲的身体不好,显得很实在,也为后文母亲的病逝埋下伏笔。写出了我们身边的母亲,使母亲这个形象回归于平实。
(板书:形象回归于平实)
在设置问题时有明显的指向性问题:分析完《感动》后提的问题“让老师听听同学们对《秋天的怀念》的点评”,这个问题所问范围太广,完全可以把问题设计成:“接下来让老师听听同学们对《秋天的怀念》从细节、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一来问题指向清晰明了,学生回答也会更有针对性,知道从何角度进行回答,也能勾连起整节课的重点。
2、改变提问方式,从阅读训练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中其实有很多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时刻,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很多时候换一种提问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灵活思考的空间。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时, 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之前我提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中的武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会问及,可无形中却框死了一部分有独特见解的学生。通过回答,全班得到了统一的答案:英勇、机智,力大无穷。在有了“标准答案”之后再去文中找相关的句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什么意义?不如改变提问方式,问学生是否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不喜欢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思考文字中透出的人物性格,从而开动脑筋达到一定的课堂训练目的。
三、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一篇新的阅读教材摆在眼前,教师要用最锤炼的语言,讲解重难点,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讲学生已经读懂或者课本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课堂形式要丰富多样,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
1、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语文教材是最好的讲练结合的范例。学生常常在阅读训练中会遇到不知道如何仿写例句的问题,这就说明平常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少关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注重仿写、改写,续写等练习。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中描写动物的片段: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教师在让学生仿写动物的动作神态之前,要对原句进行讲解,且仿写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比较阅读,整合知识。
同一种类型的课文,不同种类型的题材、写法,在比较中常常能给我们启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组课文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进行内容、语言、表达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组甚至是不同年级的课文在内容、语言、表达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白鹅》与《白公鹅》,教师在执教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一张表格,从课文内容、表达方法,语言等几个方面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关键句段后,让学生动手完成表格。这样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赏析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整合同样类型的知识,使知识形成模块。
3、从课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从生活中取材,又用精妙的语言使它高于生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这时我们往往需要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课文《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中“挨挨挤挤”一词时,就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超市、游乐园等人多的场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同类词扩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雨果说过:“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用心锤炼课堂阅读教学的语言,用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规范、有效地运用语言,和阅读成为伙伴,和知识成为挚友吧。
作者:齐婷婷
学校: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