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超凡:谈提高小学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5/3/4 15:05:41

           

摘要:流动人员子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和城市小孩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教师要通过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实施分层次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等渠道让流动人员子女的语文学习适应性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关键词:流动儿童  学习适应性   和谐  自信  自主

 

流动儿童城市学习适应性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自信心缺失、不善于交流、学习习惯不良等现象。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更要通过各种渠道探究流动儿童城市学习适应性的教学策略,提高孩子学习的适应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学校的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和谐氛围,树立信心

和谐的班集体,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可让孩子们在城市生活中找到归属感。流动儿童大多来自偏远的地方,他们大多有很强的自卑感。要想让他们适应城市学习,教师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他们内心需求,为他们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

1、爱的给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流动儿童的内心更加敏感,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学习,需要更多的关爱。老师们应遵循一条原则:决不能伤害流动儿童的自尊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到他们的差异和需求,进行帮辅。如:刚转学进来的学生,有可能在口音上存在方言严重的现象,课堂上朗读或发言时有可能引发其他学生的讥笑等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如没有及时正确引导其他学生,可能导致这位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要利用课余时间尽力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更重要的是教育其他学生做到不挖苦、不讽刺,发动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才能让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真诚沟通。语文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或是生生之间的沟通,常用课前的聊天,课堂中小组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后的家访等多种形式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重视理解、尊重流动儿童,对他们的鼓励、关心、理解,让他们经常得到成功、重视的感觉,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如:课前安排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轻松又愉快地走进课堂;课堂中设计老师与学生的比赛,教师转变角色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师生双方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为沟通建立一个很好的开端。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保持和蔼的教态,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渗透。充分运用语文教材,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口语交际的正确引导或者习作训练的情感激发,促使学生领悟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等正确的情感价值感,从而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气氛。如在教学《检阅》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关键句,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领悟,去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明白:博莱克身残志坚,自尊、自强是很棒的;同学们为他人着想是很棒的!之后,让城里的学生联系身边需要帮助的外来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让流动儿童谈谈自己的自强自信。这样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互相关心,和谐相处。此外,巧用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设计一些话题,如《同学情》、《我们是一家人》、《自信》等话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话匣子,就能更进一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架起城里孩子和流动儿童之间的心灵桥梁,从而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4、激励评价。在语文课堂中,老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言语对流动儿童多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哪怕是取得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且适当放大,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激励。例如,孩子刚来到新环境时,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教师可设计简单的问题指名让他发言,回答正确后,就抓准时机进行表扬。一句“你真棒!”、“说得真不错!”此类看似平常的话语也会滋润他们自卑的心灵,从而爱上发言。当他们一时紧张,想不起来或说不出问题答案来时,一句“你们再想想”、“善于动脑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等这些鼓励性的语言,会使孩子们倍感自信;当他们回答不够准确时,教师不直接予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出“还有不同意见的吗?”“有不同的答案吗”等语言,消除孩子们难堪的心理,树立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分层教学 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尊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会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的发展。

1、设计有层次性的有效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又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需求。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是实现师生沟通互动的主渠道。为此,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如: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可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村落”指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明确村落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自然也就明确了本文是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对草虫的喜爱之情。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乡村落的印象。学生虽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对家乡的感觉是一样的,因而所有的孩子都打开话匣子,“和谐、美好、融洽、幸福“这类词汇从不同学生的嘴里表达出来,孩子们积极表达对自己的家乡的感觉。这样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了情感铺垫,文本的情感教学目标不言而喻。之后,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悟作者表达内心的情感的独特方式。这样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有效教学。

  2、实施针对性强的分层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学习机会。如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文时,教师让基础扎实、能力很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围绕课前的“自读提示”中的问题:“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展开自学。对于基础较好、能力加强的学生,先组织他们进行自学后,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对于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点拨;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同桌一起合作学习(安排座位时,就要做到学生强弱搭配),教师要从文章的篇章结构、概括段意、赏析文章的优美语句上进行指导。教学中,提问和练习的难度也要做到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前面两类学生的个别辅导,时刻关注他们各个方面的需求。当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存在错误与困难时,教师应该加强个别辅导。

3、 分层评价,激励学习信心。教学评价不仅能激励学生树立信心,还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能力进行分层评价,可激励不同程度学生的进步。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请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小宇读“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小宇站起来十分认真地读了一遍,可漏了“都”字。看他那认真样儿,教师不忍心告诉他少读了字,就说:“你刚才读得太高兴了,所以少读了个字,再读一次好吗?”于是,他又很有感情地正确地读了一遍,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对于能力极富表现力的同学,教师可以委婉地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课堂评价一长久,学生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同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会了针对同学的能力进行纵向的比较,学会了从欣赏的角度评价不同水平的同学的进步。如:学生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XX读得很大声,有进步,只是„„”对学习一般的同学说“我觉得他发言时很流利大方,如果能……”而对学习表现较好的同学说:“我觉得他读出了……的语气,真好!”……学生之间恰如其分的评价,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使整个课堂更加和谐。

4、作业分层,训练不同的能力。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环境各不相同,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作统一要求,只能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语文家庭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可以选择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习作背景此类的作业完成;而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可通过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进行预习。课后的作业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兴趣布置。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草原》可以设计作业A、B、C三类家庭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A类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积累文中优美词句;B类介于A、C两者之间,让学生体会本文优美词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体会;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模仿本文的表达特点进行习作。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意完成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自主学习,挖掘潜能

流动儿童见识少,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对他们进行辅导,又不懂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终生受益。

1、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特长。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机会和空间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各自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展开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有的学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有的学生展开调查,了解信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还有的学生记录了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信息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也提高了自己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成果展示课上,学生们尽情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充分展示自己的喜悦,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更值得一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化、互励,使学生们学会了关心和友爱,更增长了他们各自的才干。

2、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活动时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促进知识传递和吸收。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能结合教材和年级特点,有效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各种小组竞争、男女生竞争、评选“阅读之星”, 低年级拼音竞赛,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你追我赶;开展一些读书会、演讲会、话剧表演、辩论会等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表现自我,发挥表演的天赋。课堂教学活动就好比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学生长期在各种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强烈的参与热情,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会不断地得以开发和提升。

3、掌握基础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运用于各种语文学习实践中,语文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渗透各种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略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解读课前的导读部分。从导读部分中,明确学习的要点和学习的目标。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要求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边读边想、作点批注;在朗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获得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总结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又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以指导学习一首诗歌为例,帮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朗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等训练。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课余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得以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致力于提高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通过为流动儿童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开展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能力,使流动儿童更好地学习、成长。

 

作者:刘超凡

学校: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