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梅珍:植根课堂教学 培养质疑能力

发布时间:2015/3/4 15:32:27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点空余时间,让孩子们去质疑,鼓励他们突破框框,大胆联想,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思维的王国,从而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是完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质疑  和谐  点拨  探究  辩疑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质疑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按照他的“指引”步步紧跟,学生显得“无疑无难”。殊不知,这种教学,学生受益终身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学生只能成为一群“跟随”族,得到的只是不经“咀嚼”的“食物”。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课堂教学中能否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教学伊始,优美的导语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受“春雨”的“润”,就能很快进入情境中。对此,教师应把握契机,巧设疑问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向,以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求知的目的。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关注和期望,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打好良好的质疑心理基础,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思考,敢于发问。同时,对那些敢于质疑但不一定正确的学生,不仅要给予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点头、肯定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以保持他们的质疑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帮助其具体表达。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热情和激情,循循善诱,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对一些需要口头表达的问题,我就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说一说,考考对方,看谁讲得好,有时也让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所提问题的质量也有好差之别。据此,教师要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出发,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这样提问题的意识才会越来越强烈。因此,只有老师更多的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儿童的质疑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点拨引导,掌握方法

正确的质疑能使人明白疑之所在,引起人们的共同思考。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食,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要训练学生找到发问的停靠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教师除了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热情的鼓励外,还要循循善诱,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有价值的问题。(一)课前质疑习惯的培养。俗话说:“学贵有疑”。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产生疑问。我鼓励孩子们在课前预习时,大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课前孩子们提出了“什么是地心引力?”“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爷爷有手?”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搜集资料,熟读课文,小组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二)课中质疑能力的训练。低年级的孩子脑子里充满着无穷的幻想和无尽的情趣。但他们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有时会提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问题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授之以“渔”,教学生从几方面入手质疑。(1)启发学生抓住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最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如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捧着个空花盆?”等,或设置悬念或抓住文章主要脉络,激发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2)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如《司马光》一课,有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用“举”起一块大石头,而不用“拿”呢?孩子们由此展开争论,他们一边比划一边讨论着。老师不用费太多口舌,学生争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3)启发学生抓住课文内容含义质疑,如《月亮的心愿》一课,孩子们提出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它的心愿实现了吗?”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意义。(4)启发学生抓住故事结尾质疑,许多课文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教师有意识地留点空余时间,让孩子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突破框框,大胆联想,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课后质疑引向生活。生活才是大课堂,我们不能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因此,我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每周举办一个“小小问题讨论会”,孩子们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并解决。比如:有的孩子发现广告牌上有的字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读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查字典?小朋友看什么电视节目好?等等。孩子们对这些问题兴趣盎然,他们各持己见,乐此不彼。他们成了生活的有心人,懂得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视野也开阔了。

三、主动探究,顺势而导

崔峦曾提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课堂40分钟不能简单地由师生的一问一答拼凑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鼓励学生从读书中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的提问就不会打无准备之战,质疑的质量也可能会高些,理解课文的程度也会深些。然而,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教师就要精打细算,尽量做到精讲少练。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提高课堂上时间效率,并把非重点的知识延伸到课余时间去解决,这样就保证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经过认真读书后挖掘教材,产生疑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疑、敢问、善问。

教学问题情境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个个疑难,教师应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寻找突破口,循循善诱,顺势而导,让学生“跳”起来自己解决疑难,即达到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这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思维的王国,从而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学生潜能的发挥。

四、组织辩疑,形成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出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求异。只要指导切实,教学中就会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红,使质疑向更深层次发展。如:教完《乌鸦喝水》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着“乌鸦的办法好吗?你对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还能用哪些办法也能喝到水?”展开多角度的质疑训练。结果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有的说:“把瓶子推倒,水慢慢流出来,乌鸦就能喝着水。这个办法不更省事吗?”有的说:“如果瓶子里的水只有一点点,石头丢进去后,水位上升得不高,乌鸦还是喝不着水,怎么办?”有的说:“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块呢?”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学生的质疑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该要有多元化。

1、激励导向,评价护航

要让孩子们扬起探求真理的风帆,善问、会问,驶向“自能学习的彼岸,教师就必须以激励为导向,用评价作护航。

2、情感激励,拨动心弦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得到老师的赏识,特别在乎老师对他的关爱。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必须充满信任和期待,尤其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歧视和冷落缺点较多的学生。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给孩子们送去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促进学生思维。

3、巧评趣评,倾听反馈

把评价与活动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课桌上提出了一个特别精彩的问题就奖励“一颗星”,谁的星多谁就获得“亮眼睛”、“小爱因斯坦”等光荣称号。还设了一个老师的信箱,对学生的表现老师给出一句话或几句话评价,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意见反馈给老师。通过一学期来的实验证明,孩子们对语文更兴趣了,他们克服了在众人面前的交流的“畏惧”心理,大胆地发表意见。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别人,乐于倾听。

综上所述,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主动质疑,就能一改“被动接受”的“万马齐喑”的局面。这对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风,对于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发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标志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从习惯保守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它决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应该使学生懂得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应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种综合的智力操作。因此,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是完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梅珍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山星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