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洪:寓教于乐 以趣激学
发布时间:2015/3/4 15:33:23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乐学看作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一种教育法则,寓教于乐要求我们当今的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要以当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美的方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师道尊严”的老夫子,一个压抑沉闷的课堂不能指望学生成功地进行自主探索。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以趣激学,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自觉学习。
关键词:轻松 快乐 激趣
一、多种手段,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指挥的灵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凡卡》一文中主人公痛苦的现实生活是谁造成的?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老板的残暴无情,有的认为是家庭贫困,有的认为是沙皇统治的黑暗。在交流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的多面性,凡卡的悲惨命运使学生产生了联想,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孩子们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乐意地去接触书本,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怎样利用教师自身的示范性,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断地坚持阅读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讲台上放一些学生喜欢的儿童故事书、童话书等,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拿起来读一读、看一看,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并做一做读书笔记,和孩子们交流各自的一些看法。如果师生能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一天不读书,他就会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从而不断督促自己去阅读。
2、在发展中阅读
课堂是有限的,但阅读的空间是无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知识的延伸发展,举一反三。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的情思却往往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促进人性化的发展。如《穷人》这篇课文,要表现穷人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但课文结束时指出:桑娜一家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生活过得好吗?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来当一回作家,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这样既不损害课文主旨,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发展课文情节作了一次创新训练,学生也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促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
二、巧妙引趣,培养“写”的训练和指导
1、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积极思考,习作就会成为一种享受,尤其是小学生具有爱动、喜动、好奇和凭有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征与起步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并以此为题材,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作文,让学生在玩中说话,在乐中写话,从而消除了学生“畏写”、“厌写”的情绪。
2、挖掘习作资源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以此为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和预定拓展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待体验状态。课前的预习是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前,我从图入手,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读、查、找、问,让学生好好“体验”课文内容,或与之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感悟。例如,在教学《阳光》时,先带领学生在阳光下活动,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阳光下看见的景色,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把寓意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又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先让学生从家长、超市收集信息及故事。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过程,而且还对葫芦产生了兴趣,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每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并从中初步体验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形象。当收集到不同的资料后,更是激发了学生懂得了做任何事物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想象要是“我”听了邻居的劝告后,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改写最后两个自然段 。
三、紧扣学生识记特点,注重字词教学有特色
古人云:“授 之 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中如果一味单纯地让学生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因此教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认识更多的字,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认字的方法上动更多的脑筋,提高课堂识字的效率。
1、自编顺口溜法
“编顺口溜识字”是根据小学生好奇 心强和汉字的规律,帮助记忆生字的一种方法,它以独特的形式及琅琅上口的韵律,赢得了每位学生的兴趣。如教“琴”字我编的顺口溜是“小王和大王,今天来弹琴。”不仅强调了“琴”字的两王字,在写法上稍有不同,而且还突出了“琴”下面是“今天”的“今”字,这样学生就不会写成“令”了。又如在学习声旁是“青”的“请”、“清”“晴”四字时,孩子就把这四字编成儿歌来记:太阳出来放天晴,下起雨来水清清,礼貌用语嘴上请,目光炯炯好眼睛。这样把字的各个部件编成一个有趣的情境儿歌,在趣味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
2、加减混合法
“加减”识字法,就是给熟字加上偏旁或去掉偏旁,变成新的字。如果新学的汉字中某一部分是学生会的独体字,加上认识的偏旁,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学习。如学习“铃”字就可以用熟字“令”加上部首:“杆”就是给“干”加上“木”。通过这种方法来识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猜字谜游戏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活动中通过编字谜、猜字谜,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识字方法。比如说“羊字没有尾巴,大字在底下”;“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的大城中”;“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下方,大口张开嘴,小口往里藏。”学生充满好奇心,积极高,很快地猜出“美”、“回”、“高”字。在教学中,我还经常 发现很多学生总爱拿出课前预习时自编的字谜相互考问,有的字谜编得不好猜时,大伙儿还争得热火朝天呢!由此,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潜移默化的争论中得到提高。
四、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乐园
乐学语文让学生在语文作业中感到自主的快乐!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模式中的“开放”,主要是指在作业中,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去“接触到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
加德纳曾说:“几乎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渴望束缚,展现自我”。学生希望有自已的自由天地,我对学生说:“我的地盘我做主,那么我的作业我就做主。”学生有了一种摆脱束缚的快乐,在自己的作业本中写出自己喜欢的作业内容。比如,学生的作业本上有几个版块:好词好句,精美短语,名人名言,自由空间等。学生的作业内容比老师布置的还要丰富。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内容多彩多姿。把连线的题目创新做成云朵和雨滴。在词语积累中有精美短语积累、一词多义等。
老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作业,要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业。在作业评比中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业的动力。学生在快乐中写作业,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因而也就更强烈地要求我们给予学生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主观能动性,即让学生“乐学”“活学”,扬起学生乐学的风帆,走到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创新,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让“乐”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孩子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充满鲜活,成为学生吸取知识的快乐之园!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小学生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肖龙海、徐桂芬编著,科学出版社
4.《小学 识字教学研究》佟乐泉、张一清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5.《教学新理念》汪潮著,文汇出版社
作者:周云洪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埭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