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海:识字兴趣的激发——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15/3/5 14:56:56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快更牢地记住生字。让学生通过玩一玩,在轻松中识字;编一编,在想象中识字;认一认,在生活中识字;写一写,在笔尖下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 学中玩、玩中学 体会识字的乐趣
在农村教学十几年,深深体会到,农村学生:由于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差。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或者不知道怎么重视。学生对学习认识低。而识字又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农村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该如何将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但过去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需求。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学中玩、玩中学------轻松中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做游戏,猜词语。低年级的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字词可以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经过做动作,学生已经将字放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了内化,这样一来会记得更牢。我把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的节目模式引入课堂。如在教学《欢迎台湾小朋友》的生字,上课前,我把要学习的“日出.竹子.读书.骑车.说话”这五个词语写在纸条上,让学生读熟。做游戏时,让学生看了纸条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让其他的小朋友来猜,比划的同学不许出声,让同组的同学猜,猜对了得分,猜错了则要扣分,分组比赛。通过动作,答案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孩子们的脸上。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盎然地识字,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旧游戏新玩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生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补强。在游戏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改良”,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还有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
在识字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游戏,如摘苹果、采蘑菇、吹泡泡等,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多方整合,在想象中识字
1、用生字编谜语、故事,快乐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将一个个生字编成谜语和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老师磨破嘴皮子强多了。学生在主动识字情趣的支配下,有的用猜谜语识字,有的用讲故事识字……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识字的能力。如“闪”字,学生编出了“人很快走进了门”,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得了字义,真是一举两得。“蚓——一张弓,一支箭,射到一条虫”。“蝴蝶”这个词语笔画多难记,编成故事“有两条虫子,一条虫子在湖边喝了三口水,另一条虫子站在木头上看世界。”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动态生成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光彩。
2、用生字编儿歌,直观识字。
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3、编生字歌,不知不觉中识字。
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生字集合起来,编成生字歌,让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在教学《动物过冬》时,我编了一首儿歌:“冬天到,冬天到,四周一片静悄悄。树林里的啄木鸟,消灭害虫工作忙,青蛙挖洞来冬眠,蚂蚁备粮过冬天,快快乐乐过新年。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生字,又培养了朗读能力。
三、联系生活,激发了他们识字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1、在学习活动中识字。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学校里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他们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此时,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一大好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老师、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上的科目,校园内的门牌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名称,如“操场、篮球场、沙坑、跑道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感受到汉字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生活环境中识字。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如坐公交车时,认识站牌名,认识车内的各种告示;逛街时,认识店铺名;到饭馆吃饭时,认识菜单的菜名;旅游时,认识景点和门票上的汉字……汉字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引导引用,体会识字的乐趣
1、注重书写的指导。
字是阅读写作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是知识的内化,即在写中识,又以写固识。在指导书写时,让学生心中有格,提醒学生熟悉对照田字格中的字,培养书写的独立性,使学生形成较为规范的写字技能,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结构特点,在书写中提高写字的质量,在书写中快乐识字。
2、注重积累。
引导积累,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识字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学习汉字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制作“识字本”,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的汉字进行剪剪、画画、贴贴,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识字本”,进行展示,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还可以建立“识字储蓄罐”,让学生将自己收集认识的汉字,放入自己制作的“识字储蓄罐”内,互相交流,或者评评“识字大王”。使学生尝到识字的乐趣,产生主动识字的动力和愿望。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在课堂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老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儿童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徐南海mso-p3 � brP�X��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595.3pt 841.9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42.55pt; mso-footer-margin:49.6pt; mso-paper-source:0; layout-grid:15.6pt;}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五要五不要”
长汀县实验小学 童文娟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误解,他们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或走进了误区。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五要五不要”,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要突出人文性,但不要淡化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缺乏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其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无所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也必然会是“空中楼阁”。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这么说过:“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或者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语文训练不放,都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为代价。应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课堂才能上出“语文味”。
二、要珍视独特体验,但不要忽视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可是有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片面理解,一味地追求“独特”,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下面《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谈谈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生: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太坏了!
师:说得好!狐狸确实很狡猾,我们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蒙骗了!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口气,他一次骗不成,第二次骗,第二次骗不成,第三次骗,直至乌鸦受骗上当。
师:你说得太好了,真爱动脑筋,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上面这个片段学生说狐狸很聪明有恒心,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善”“恶”不分了,很明显教者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对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走向了极端。如果不去寻求文本所寄托的真、善、美,不去理会文本批判的假、丑、恶,“心灵的净化”“生命价值的提升”等人文精神教育又从何谈起?我们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但对学生的误读误解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地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要注意激励性评价,但不要廉价表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新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在科学而努力地践行。学生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而,我们也常看到一些老师的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不断。无论是写了几个词的,还是说了几句话的;无论是回答问题游离文本的,还是沾了沾边的;无论是根据课文意境做了一个表演的,还是作了一幅画的,老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姆指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厉害!”称赞声不绝于耳,甚至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这些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关怀,或许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慷慨无私地频频廉价表扬。诚然,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呢?笔者表示怀疑: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有谁会希罕,有谁会追求呢?如此这般,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的。事实证明,过多的廉价表扬,会使学生误以为自己完美得不可挑剔了,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凡事不能过头,对学生的表扬要慎重,要实事求是,要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要强调自主性,但不要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学生海阔天空,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课堂上一切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老师没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没有教给学习的方法,由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爱用什么方式交流就用什么方式交流”,而教师没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下来,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训练。
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学生是自主学习,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学生不能科学地学,真正地学,深入地学,既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不能很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老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五、要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要忽略独立思考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出现,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那便是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再者,这种合作也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优生唱主角,其他成员只能充当听众,教学不能面向全体。这样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习和探究,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即在合作学习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求他们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并做好圈、点、批、注,因为只有对问题的解决有了初步的认识、感悟,才能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这一过程完成以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每位成员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所得,道出各自疑惑之处,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这种独立思考下的合作学习,学生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作者:徐南海
学校:泉州市安溪县蓝田中心学校黄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