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碧月: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3/5 15:40:31
摘要: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鼓励求异思维,挖掘创新潜能;第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第五,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真诚相待,实现民主教学,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观念,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而不是接受者,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增氧。
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情放松,必然会思想活跃,富于想象,乐于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与升学“指挥棒”的作用,再加上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给学生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这就势必造成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一个行为的主体,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根本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种活动真正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时,我改变以往教师预设问题,学生随着教师转的方式,而是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学生边看课本边把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圈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点明精彩在哪里:可能是传神的词语、修辞得当的句子、描写生动的语段,也可能是令人动情之处,富有哲理美的句子,各方面都可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二环节,让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圈划的内容及理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追问这么说的理由,使学生们懂得如何抓文本信息去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第三环节,让学生谈谈阅读这篇课文的收获或启示,教师补充总结。这样,课堂开放性的要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会很投入地看文章,都会有所圈划、写批注。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活跃,表情丰富,或颔首赞同,或蹙眉深思,或微笑喝彩,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求异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即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求创新。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思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不同意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深入发展。例如,我在教《景阳岗》一文时,有一学生非常细心,对课文中“老虎”与“大虫”的语句提出异议,他问:课文中多次提到老虎都称为“大虫”,为什么有一处却又用“虎”?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对学生这样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名著发难的发问,我首先给予积极评价,然后组织学生读书、讨论,看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大虫”?什么情况下用“虎”的?学生在通过仔细读课文、讨论后,明白原来用“大虫”的语句都是口语化的句子,而用“虎”的地方是武松看了官府的榜文,是书面用语,是承接榜文中所用的“虎”字,是因为语境不同,可见作者用词之谨严。从学生的大胆发问,说明这位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后,学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然后学会向自己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难之处?你还想知道什么?就这样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着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个问。”问题是学生认知的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转化,往往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置身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心中有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就会产生问题意识。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借助于课本中的材料,经过思考都会产生的不同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允许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不断闪现新的思想火花,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渴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亲历中,产生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研究、创造的原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一旦失去想象力则创造力也随之枯竭。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教育新理念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填补空白,丰富想象。许多好的文学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文中写“阮恒给小姑娘输血时不停的啜泣,医生用温柔的声音安慰他,他停止了哭泣”。此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情节,而且尽量不雷同。(提示:医生当时怎样说?)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提示:小姑娘得救了,他会怎么做?阮恒呢?)。这样,让学生从展开的故事情节中,加以创造想象,做合理而独创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法灵活多变,就一定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主体意识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章碧月
学校:福州市西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