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聚焦“想象”,挖掘古诗课堂中的“盗梦空间”
发布时间:2015/3/6 9:23:13
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想象、创造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正如中国创造教育探索学者吴克扬先生在他的《创造之秘》一书中说道:“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由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一段时间来,在经过几番古诗课堂教学的初步探讨、实践中,我愈发感受到“想象”在其间施展的魅力。
(一)在古诗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古汉字的特点或表意引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这不仅是给予学生识字写字的好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契机。
在教学《乡村四月》中的生字“桑”时,学生只知道上半部分的“又”最后一笔是“点”而不是“捺”,却不知所以然。于是,我下载了“桑”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甲骨文的“桑”字像什么?(像一棵茂盛的大树)演变到篆文“桑”字的上半部分有何变化,像什么?(像采摘的手形)而到沿用至今的宋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成“点”,简易、好记)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大致明白了这个“点”的由来。这时,我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三个“点”都写成“捺”,你写写,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写发现这样一来,这个字上下共有三个“捺”,不好看,也不协调;这时我总结道:“你看,古人造字多有讲究啊,为了避免重复的‘捺’带来的不协调、不对称,就把这三个‘捺’改成‘点’。你们再写写,对比体会一下。”在这个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中,孩子们从观察中想象,对字的表意探究更加深入;再从“顺势”想象字的错误写法与其正确写法进行对比中,对字的造字原则的理解更加深刻。
再如二年级上册的《赠汪伦》一诗。在教学识字“赠”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个字你在哪儿见过,说说看?学生马上想到“商场打折、买一赠一”、“赠送礼物”等等,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知道“赠”字为什么是“贝”字旁?学生很快明白:把“宝贝”送给朋友、他人,叫做“赠”。这时,教师出示生字“汪”,指着“汪”的偏旁问道:看到这个偏旁,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水!”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把水带进这个字里,你想到了哪些很美的词语?学生纷纷展开联想:“水汪汪的大眼睛、一汪清泉、眼泪汪汪、汪洋大海……”这个环节中,“赠”字的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人造字中偏旁的由来;“汪”的教学,教师不满足于理解偏旁的由来而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学会运用。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以真正的自然界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如何让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再单调、乏味,那么,就请您尝试一下幻想、想象;而古诗中的遣词用字又让其中的生字词更有古韵,语文教师在自身关注古诗韵味与古人造字的同时,尽可以用“想象”让古诗中的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精彩。
(二)在古诗的“理解品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语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标志之一。古代诗人以凝练的语言高度浓缩地向人类描述当时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抒发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当时的人文世界。由于时空跨度难以逾越,“教”古诗和“学”古诗成了“两头”难,而新课标中的这一要求也明确了“想象”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
1.激活文字,让古诗呈现有声画面。——(听的想象)
如果没有想象,一首古诗不过就是四行无声的文字。而古诗的文字一旦被激“活”了,它将是一幅有声的画面。执教《乡村四月》,我引导学生想象:谁敢读读第二行诗,让我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听后想到:“我听到布谷鸟在春雨中欢快地叫着。”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好只布谷鸟,真是春天的精灵啊!那春雨声呢,你听到了吗,能用上象声词吗?”生答道:“沙沙……沙沙……”而后,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一起轻声地用这个象声词感受春雨的声音。我倍受感染,不禁提议:这么好听!要不,咱们配合一下,我用语言描绘,你们用雨的声音来与我合作,再找两只“布谷鸟”随机叫和,我们一起来演绎这行诗的画面。在师生的配合下,“天籁之音”飘入古诗课堂。教师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回归自然,想象了乡村四月独有的声音。
再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诗。第一行“天门中断楚江开”,王玲湘老师利用“断”字的小篆写法,引导学生理解楚江水就是中断天门山的那把刀、那把斧头;而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山的雄伟,水的壮阔,达到了教学的高潮点。我认为,这里还可以让这行诗变成有声的精彩画面。于是,在课堂中,我在想象楚江水的画面时,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去想象:你的耳旁仿佛想起怎样的声音,谁来说说?学生有的想到了拟声词,有的活学活用《观潮》一课写声音的句子,有的结合自己旅游参观大瀑布的实际经验展开对这个有声画面的描绘,既进行了说的练习,又丰富了“听”的想象。
2.巧用媒体,让古诗再现有色的画面。——(看的想象)
古诗文字中不乏美丽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晓看江湿处”,这些色彩写出春之明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色彩呈现了夏之艳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色彩展示了秋之叶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独钓寒江雪”,这些色彩潜藏了冬之深幽。语文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古诗文字中的色彩信息,引领学生多元地展开画面的想象。《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绿”和“白”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的主色调。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着“绿遍山原白满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接着围绕“绿”,让学生展开进一步想象:你的眼前全是绿色,你看到了绿色的( ),你呢?你呢?而后,出示课件——一幅绿色的乡村画面以及有关“绿”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说说这个绿色的画面,从而理解感受“绿遍山原”的美。而“白满川”的画面意境较难领悟。于是,我先出示“白满川”的课件画面,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景象?用诗中的语言说。学生很快理解:这是“白满川”;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联想:什么是白的?学生通过观察看到——天是白的,水是白的,雾是白的,青山也成了白的,树也染成了茫茫的白色;教师顺势总结:你的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这就是——”白满川”!在这一行诗的教学中教师聚焦“绿”、“白”,让学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让课堂增“色”不少。
3.创设情境,让古诗展现有情的画面。——(读的想象)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最美的声音;而学生的朗读还应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是“阅读的个性化理解”的再现。古诗创作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决定了既要让“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又要让“想象”帮助学生品读古诗。教师创设合适的语言情境,加之音效氛围、景象画面就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上“想象”去朗读。《乡村四月》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利用“想象”理解了一、二行诗后指导学生朗读:同学们,有了想象,一、二两行诗就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一男生站起来读诗,读得有滋有味但不够有气势,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到这样美的景色,你会怎么读?(男孩再读,明显进步了。)你抬起头再望的远些,就会有放声吟诵的感觉,再试试。(男孩再次放声朗读,一下子领会了“绿”之“遍”,“白”之“满”蕴藏的气势美。)
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与学生一起品读“孤帆”背后的情谊:⑴“孤帆”是孤独、孤单的小船,可长江是古往今来的交通枢纽,怎么是“孤帆”呢?教师激起文字表象的矛盾,让学生自主地去挖掘矛盾背后的情谊。⑵是啊,这就叫——“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教师出示相关阅读链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⑶假如你就是李白,孤帆渐行渐远,你的心情也愈加不舍,你会怎么读?奔腾的江水带走了孤帆,离散了友人,你会怎么读?滔滔江水搅乱了你的心绪,承载着你的思念,你又会怎么读?教师不断创设语言情境,一咏三叹,启发学生带上“想象”,让画面中看不见的“情”随着朗读渐入佳境。
4.搭建桥梁,让古诗实现有趣的画面。——(说写的想象)
“读想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最终应落到言语生命说和写的“运用”。而古诗,恰恰给我们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条“穿越”的隧道。《乡村四月》中,在教学“忙”这一板块时,我先借助农谚让学生理解乡村四月忙碌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宋朝时期乡村四月的农民、乡亲们,你们都在忙农活,我去感受一下你们是怎么忙的,行吗?”而后我“扮演”乡亲来到田间与一位农民大爷“穿越”对话,让学生从中了解乡村四月忙碌的原因、探寻乡村四月劳作的“秘籍”(农谚的运用);再让学生之间进行创造性地“穿越”对话,进一步感受这充满情趣的忙碌画面,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秋思》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后,让学生提笔写写:你又拆开信封,又想起了谁,写下了什么?学生在“写”中“穿越”时空,仿佛替离家久别的诗人与亲朋好友诉说着万重心意。
正如雨果说的:“……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利用古诗搭建想、说、写的桥梁,利用想象“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则“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
许多教育学专家总提醒教师:“我们用昨天的知识、技能在今天的课堂中实现明天的人才培养。”这句话中的“昨天”、“今天”、“明天”让我深思。不由得,我又想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名言:“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明天的想象。”,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想象,将化作古诗课堂中的无限智慧,化作学生的梦幻双翅去成就更加精彩的古诗课堂教学。
作者:唐山
学校:福州市乌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