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雅芬: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5/3/6 9:39:27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人文素养的问题,教师重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了小组合作,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却忽略了其作为语言最本色的特征——工具性。在课前缺乏对文本的推敲、对语言文字的斟酌,以致不能找出巧妙的训练点,设计训练的目标;课堂上,对阅读教学要训练什么、怎样训练尚不十分清楚,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花架子”较多,达不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而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不高。这样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开展语言训练的有效性研究,努力形成有效的语言训练教学策略体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这一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显然,单一的以内容理解为主线的课堂结构已远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必须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而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课堂结构正是多种策略之一。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提炼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训练的几种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将大大地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使学生通过自身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策略一: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
大家都知道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教材,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策略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并能比较直接迅速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品词析句,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而文本的意境、韵味、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
成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呢?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地运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不得不”一词的教学,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巴迪情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常”一词时,采用比较、换词、找文本中的语句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悟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提醒与鼓励不止一次,也为学生理解“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句做了铺垫。综观全课,可以运用比较词语、句子、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课件演示、板书提示等诸多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中品到语文的味道。
策略二:在朗读感悟中落实语言训练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运用方法。学生将课文读熟了,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句式,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因此,在朗读感悟中可以行之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
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讲述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对他的爱。在执教本课时可以以“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落实语言训练。如:文中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呢?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交织”是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的意思;然后教师抽取课文中母亲和父亲的几次语言以课件出示,学生则根据老师的提示,女同学读母亲鼓励的话,男同学读父亲批评的话。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时,
母亲嚷着:“精彩极了”,
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当我写了短篇小说时,
母亲还是说:“精彩极了”,
父亲还是说:“糟糕透了”;
当我写了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时,
母亲常常说:“精彩极了”,
父亲总是说:“糟糕透了”。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一起动情地朗诵改编后的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类似“精彩极了”这样鼓励的话或“糟糕透了”这样批评的话;最后,学生再齐读句子“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此时的朗读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这样的读,既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对“交织”一词有了深刻的领悟,在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语言,同时也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
策略三:在情感熏陶中训练语言
语言既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语言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编者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情感熏陶,以发挥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效。而教学中指引学生学习这些语言,训练这些语言就不应是机械的了,而应当是充满感情的训导和练习。因此,进行语言训练得掌握语言的特点,训练时要合理地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更好地促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例如在教《搭石》一课时,教到“乡亲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这一环节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个句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句子:这样的动作步调一致,是那么——(协调有序!)这样的脚步声很有节奏,像——(轻快的音乐!)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走过搭石。在清澈的河水中总能看到——(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学生理解了“人影绰绰”就是人柔美的姿态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十分美丽的意思之后,接着让学生想象画面:①清澈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一排排,像画一样,美丽动人。②溪水清得可以看得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随波晃动,像在跳舞一样,姿态万千。③微风中,一个又一个柔美的人影在清澈的溪水中闪过,就像放电影一样,和波光相互辉映……最后,教师把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并让班上的一个学生配上葫芦丝演奏,其余的学生则配乐朗读,这不仅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感受课文语言的诗意美。
策略四:在文本拓展中训练语言
语言文字与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牢牢抓住语言文字去说、去想、去感受和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这样对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长征》一课时,由于学生与长征所处的年代相差太远,在教学时,为了突破“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例如,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然后通过出示课件金沙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金沙江的地理位置,了解当时敌人疯狂的叫嚣: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接着分别出示红军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背景资料,从而体会“暖”与“寒”字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学生再畅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拓展,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对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言训练,融合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策略五:在个性补白想象中让语言训练更有效
“补白”是一种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让孩子们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补白想象,使学生在读书中多发挥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文本,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创造力。对文章进行个性补白想象,其实也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既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更能让课堂的语言训练过程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关注到临死前的严监生“三次摇头”的细节描写。于是,通过抓关键词、个性补白想象等手段让学生感悟严监生“吝啬鬼、守财奴”的鲜明特点,使学生具体领悟到了作者运用神态、动作的人物细节描写方法。因为对话结构相似,老师就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品味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的语句后,依据自己的读书体验,设想不同的角色,进行个性补白想象,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走进严监生的内心,进而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由此,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的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可见,课堂教学中的个性补白想象,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尽情发挥个性化的想象空间,喷发出极具创造性的潜力,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寓意,也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文本内涵的误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深刻领会主要内容。
作者:庄雅芬
学校:厦门市群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