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素娇 :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静思默读

发布时间:2015/3/6 10:12:13

 

摘要: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默读缺席”现象较为严重,这有悖于课程改革的初衷。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

关键字: 默读  读书  文本  释疑  情感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叫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叫默读。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的各科学习都与默读相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可纵观现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与学生课堂学习的纪律,导致“默读缺席”,那无悖于课程的初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联系起来,要让“默读”点亮课堂:让学生在“静思默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走入文本深切研读,轻松地释疑解难,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默读,让学生学会读书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的。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我先让学生默读全文,用“——”画出法布乐痴迷昆虫的句子;然后潜心研读这些句子,圈出能够体现法布乐痴迷的词语,在旁批注自己的感受;再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最后我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轻松地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读书能力。

二、默读,让学生走入文本

语文的根本要务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静思默读是不可少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也只有默读,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让他们潜心会文,沉浸其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八册《跳水》一课时,当学到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时,我问到:“船长会开枪吗?他真的舍得打死他的儿子吗?”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课讲到这,同学们已经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学生也已了然。

默读,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才能让学生都有默读文本、品味行文对话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涵咏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可以为其他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铺垫,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科学的预约。

三、默读,让学生轻松释疑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默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课堂教学就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默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迟到》一课时,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吗?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有人说是一个好父亲,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是个好父亲。我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这一矛盾,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们也是很快地找出了理由:1、父亲很疼爱我,给我送花夹袄和钱,所以是个好父亲;2、父亲将“我”打得很惨,那鼓起的鞭痕就是证据,所以不是一个好父亲。面对学生这样的争论,我顺势引导学生在仔细地默读相关的句段,静静地体会父亲打“我”时和“送花夹袄和钱”时的心情,思考他都想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中,课堂上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几分钟的静寂之后,学生似乎有话要说,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好父亲,他很疼爱我,在送花夹袄和钱时,还要看着我把花夹袄穿上。”还有的说:“文章中的‘我’小小年纪就有了懒惰并且逃学的坏习惯,父亲很着急,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帮助她改正错误,是一位负责的家长。”还有学生说:“打是亲,骂是爱,父亲正是因为爱孩子,才会在惩罚好,正所谓‘爱之深,则恨这切’嘛,这是一种严厉的爱。”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在几分钟的静思默读中,学生已经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懂得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是必不可少的。

静心默读,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静静的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那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消磨掉的是宝贵的生命。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 

四、默读,让学生品悟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怎样把作者的情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它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那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段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听一遍深情并茂的范读,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心沉重起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感悟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当人们都在迎接新年的到来时,小女孩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无声胜有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静心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所以请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遇,一个静静思虑的时空,使他们“读”与“思”并举,真正让学生驰骋在无边无际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黄素娇  

学校:泉州市新步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