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英:人文精神潜移默化,语文教学情意盎然
发布时间:2015/3/6 11:08:47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把德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都是责无旁贷的,语文课更应如此,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我们在教学生上语文课时,所追求的教学总目标应是:使学生自知怎样读书,自知怎样作文,最重要的是自知怎样做人。对照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人文精神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陶行知先生奉行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北师大刘锡庆教授也曾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2]的确,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立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这“人”该如何“立”起来呢?
一、把握“课前五分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前五分钟把握住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我都安排相应的内容:
“名人名言大课堂”——背一背课前准备的名人名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新闻点击站”——交流自己收集的最新消息:班里的、学校的、社会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故事,大道理”——讲一讲故事,说一说启发。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 (341)课前老师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一进教室噼哩啪啦地说教一通更胜一筹。
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而儿童的心灵需要浇灌才能健康成长。像课前这样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心灵之花”进行滋养,一次“一壶水”,日积月累、天长地久,我们哪里会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哪里会见不到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呢?
二、关注“课堂学习”——大珠小珠落玉盘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4](507)
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把德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都是责无旁贷的,语文课更应如此,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我们在教学生上语文课时,所追求的教学总目标应是:使学生自知怎样读书,自知怎样作文,最重要的是自知怎样做人。
1、以人塑人,培养健康人格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还得加上“育心”。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5](507)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谓健全人格之一。众观当今社会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社会负面风气等等的影响造成不少孩子养成了自私、不合群、懒散、骄奢、依赖心强等心理疾病。面对这样的学生,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希望的我们,该如何着手呢?“浇花先浇根,育人先育心。”语文课上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我在引导学生疏理文章结构、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是个空花盆,那孩子为什么还捧到国王面前呢?国王不是要一盆最美丽的花吗?怎么还奖赏他?抓住这个重点,我让学生先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不一会儿,一双双争先恐后的小手举了起来,有孩子说:“因为他很诚实,他诚实的去完成国王的任务,通过了国王的考验。”另一孩子接话了:“他的空花盆就是一盆最美丽的花儿……”没等他说完,又一学生插上嘴了:“不对,应该说,那孩子的诚实就是一盆最美丽的花。”“好精僻的理解啊!”我忍不住结话了,“这就是这孩子与其它孩子的不同之处——可贵的诚实。他以自己的诚实通过了国王的考验,赢得了国王的奖赏。所以,你们在做任何事、对付任何人时,一定要诚实,只有诚心诚意去做,真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美好的结局。”
而在教学《苏珊的帽子》时,我紧紧抓住两个关键问题进行导行:1、苏珊为什么能够自如的与同学们见面了?2、“同学们似乎也忘记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是直视苏珊内心,直视“同学们”心灵,更是直视我和孩子们的心灵。记得当时课快结束时,我让孩子们谈谈感受,有个同学就是这样说的:“我觉得老师和我们都应该有课文中老师和同学们这样的胸怀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虽然这个同学表达得不是很清楚,但我理解他的想法,我也向孩子们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苏珊这样的人,他们没能拥有和我们一样健康的身体,他们是不幸的。可是我们身边却很少有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他们心疼苏珊的遭遇,用自己的尊重和关怀保护了苏珊那颗脆弱的心,苏珊是幸福的。同学们,千千万万个像苏珊这样的人期待着你、我、他,我们所有的人能够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和苏珊一样幸福,受到同样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箴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6](68) 是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通过与文本对话,与熟悉的同伴——孩子的心灵接触,从他身上发现“诚”之美,感受“诚”之贵,进而学习“诚”之本。这才是把课文教活了,把美德送到孩子们内心里去。
2、以物喻理,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抓住两个地方进行重点指导:课伊始,我就把第一个重点放在理解课题上,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落花生”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意义;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后,第二个重点是体会父亲说的两次话(“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知道。”和“所以你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集体交流、析理感受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生活中像花生这样的人,把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最后再回到课题了,更深一层地解析“落花生”的意义,也让孩子们了解了作者许地山希望自己具有花生一样的品格。
像《落花生》这样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句子、段落,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启“心”之匙。而要找准这个悟点,就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拆枝解叶,讲得那么透彻,留下多一点的余地和空间给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反而更好。无论如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解”更重要。
3、以文壮志,激发积极情感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是从一年级手把手带到现在的四年级,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班里有一部分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就是缺乏自信、缺乏成就感,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恰恰相反——自恃过高,又加上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称赞,更是不得了了。面对这两类孩子,我在平时非常重视引导,但纯粹的说教很难改变什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疏导。
如在教学《井底之蛙》这则寓言时,我在初读后抛给学生两个问题:①青蛙在井底生活在什么快乐?②鳖生活在大海里有什么快乐?
在学生一番讨论交流后,再把两者进行对比:一是生活环境的对比(简笔画画出井的小和海的大,视觉直观);二是生活视野的对比(井的窄小、限制和海的雄伟、辽阔)。体会青蛙的孤陋寡闻、夜郎自大,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并谈谈身边的“井底之蛙”,这时就有学生谈到自己身上了,有的同学谈到:“我的数学成绩挺好的,所以每间次课堂上有同学说错了,我都是哈哈地嘲笑一番,可这次数学竞赛,我失败了,可能就是太骄傲了。”有的说:“我爸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算我们是班里最优秀的同学,但其它班级、其它学校一定还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我们可不能孤芳自赏。要不然就会成了井底之蛙了。”
教《“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课的最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劝说“陈蕃”(文中主人公)?有学生说要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教育他:要想实现大目标,得从小目标开始。还有的学生提议下学期我们的班训可换成“一室不扫,怎么扫天下”,以此来勉励大家……我接着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得先树立小目标,从小事做起,别给自己定高要求了,这样达不到目标时就容易气馁了,久而久之,就变得没自信了。”我还要求学生把我的话带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放低些,别扼杀孩子的信心。
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能力,更需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扮演“红娘”的角色,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开掘课文的内涵。再适时地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取之精华之我用。如此教学,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学生这块“玉盘”收落的也将是最真实最美丽的“珍珠”。
三、重视“课后作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堂课的精彩落幕有时还得借助于课后作业,作业布置得“巧”,就是给之前的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传统的课后作业都是读读背背或是抄写生字词等此类机械式复印式的作业,学生容易产生应付心理,很难达到效果。如果能根据课堂的学习情况布置恰当的延伸作业,不但能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
如教完了《落花生》后,我给学生布置上两个作业:1、把“父亲”的话制成格言,挂在房间里,鼓励自己今后好好做人。2、小练笔:写一写生活中具有花生这样品格的人的故事。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有的学生就仿照《落花生》的作业方式:我想把“不扫一室,怎么能扫天下”当作我的人生格言挂在房间里,时刻告诉自己要从小事做起。我在这基础上也给学生留了作业:1、请把你想劝说“陈蕃”的话写成一段话。2、“听的薛勤的劝告,陈蕃后来变得怎样了?”请续编课文。
诸如此类的作业方式,既避免了学生机械应付,又为学生寻找“另一村”搭建了一个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平台,真正找到“柳暗花明后的另一村”——将“育心”进行到底,将德育贯穿于学生听说读写全过程中。
百行以德为首。.“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7]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同时,要把“学做真人”这一目标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这人文情怀注入到每个学生的骨髓里。正如杜甫诗中所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股涓涓细雨,更使语文彰显魅力,也恰恰可以成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2期
[2]秦岭梅.浅谈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人文精神.《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20期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4]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6] 方明.2005.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做一个人》,第68页。
[7]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作者:周梅英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净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