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巧鸿:游戏让孩子在童真中学习语文
发布时间:2015/3/10 16:08:59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易感枯燥乏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擅长于形象思维,又比较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却喜欢“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而语文活动的形式多样,游戏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能使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有一名著名教育家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就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又比较好动,针对这样的特点,可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31课《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玩纸飞机”的游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们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说:最希望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好。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师:啊,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我刚说完,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大声地读课文,读完了课文,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这样的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感兴趣,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课堂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研究学习,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我在教学一年级《“p”“b”的教学和拼读》一课,辩“p”“b”的形不同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游戏。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摆一摆。师:快拿老师课前发给同学们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我们今天刚认识的新朋友摆出来,自己试试吧。学生拿出小竖条和半圆,做好准备。老师发哪个声母的音,你们就摆哪个,看谁听得准,摆得好。老师念“p、b”学生很快就摆出来了,再要求同桌互相检查。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很快地掌握了“b、p”的形,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三、游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做学结合,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游戏中主动地学习、体验、发现、探究、在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影子为什么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为什么是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这些问题在教室里解决不了,我就设计了一个“踩影子”的游戏,带同学们到操场上做游戏。(学生两个一组,三个一群)。在游戏中,我问他们,发现了什么,能把我们在教室里提出的问题解决吗?他们滔滔不绝地回答,把难题解决了。在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发现、感受到影子的奇特魅力,学生在游戏中合作,自我发现并解疑,轻松地突破学习难点。这样,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自己,使课堂“动”了,学生“活”了。
总之,游戏能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性更高,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游戏既有效地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还能有效地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在整体上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作者:白巧鸿
学校: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