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生:以读为本,让阅读教学更具实效
发布时间:2015/3/10 16:19:30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集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于一体,课文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蕴含着学生十分需要汲取的情味等多种养料。刘国正说:“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靠语言实践,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教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展开讨论和交流,利用课文这个语言文字材料练习运用语言,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形成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柳斌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在学生听、所、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把语文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甚至是失败的语文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实践。那么如何在阅读中践行以读为本呢?
一、要让学生充分地“实践”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机械的练习。”因此,在教学时,凡是学生想说、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并给予充足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要求人人参与。这样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使全员得到思维训练。同时,交流学习信息快且多。在小组学习时,学生自主理解字词,自主体会课文内容。也可以把个人的自读自悟,融于小组的学习中,小组的小合作扩展到小组之间的大合作,彼此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大胆汇报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言,都给予鼓励,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如果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差异,教师及时“导”,并给予学生思考时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表达。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思维相对活跃,因而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全新的发现。这样“生与生”、“师与生”的多向交流,要比传统的单纯的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多得多,信息量也大得多,从而形成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获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1. 多读。多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第一,多读可识记生字;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以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句、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准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会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
2. 读中感悟
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感悟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
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扎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在重点感悟的过程中,也要有整体意识,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有些词语的感悟还要突破段落的范围,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课文来感悟。
第一,从“读”中悟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教材中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为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提供了多种典范。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
第二,从“读”中悟理。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种理念。例如,《落花生》一课提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教可以这样点拨:
(1)“体面”是什么意思?(好看)
(2)“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一味讲究外表,不顾其他事)
(3)“有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4)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
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层层推进,就会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变深奥为浅易。
第三,从“读”中悟趣。适度的愉悦感、兴奋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一种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学文悟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这句含义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
1.大家自由练习读。
2.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读的过程总适时进行指导)
3. 请所有同学练习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的语气,并向学生说明:读完后要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致很高)
4. 一位女同学扮周晔,于老师扮鲁迅,其余学生扮演客人。(要笑)
在学生生动逼真的演出之后,老师又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们都觉得周晔天真可爱。因为鼻子不是真的被碰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很黑暗,鲁迅与之斗争受到很多挫折。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学生几乎能够熟读成诵,使课文的语言化作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引的课堂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黄福生
学校:漳州市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