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翠红:浅谈朗读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5/3/10 16:24:58
摘要:学生通过朗读,可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但纵观现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在语文教学中应真正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发、创设、导读、评价、适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我们纵观现在语文课堂, “书生琅琅”已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静观细想,占了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笔者曾听过无数堂的语文课,有时真的令人无语。记得听过一年级的《小鱼的梦》这一课。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歌,确实应该是以读代讲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却把这个“以读代讲”完全理解错。他通堂朗读声不断,确实“以读代讲”,以各种方法的读贯穿于课堂,甚至还运用表演的形式来读。他远远不知道,下面的孩子,甚至听课的老师俨然成了听读的工具。孩子不是为了读懂而读,他们只是为了读而读。读书声不断,但孩子们学到的有多少?我想,只是学会喊破喉咙地唱读罢了,至于文本的意思、意境,孩子们也是一头雾水!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走马观花,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此外,像“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很好,谁能也像他这样读一读?”“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这样的朗读指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采用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方法,也是许多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然而,在这样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却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呢?
一、 激发兴趣——“山雨欲来风满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朗读,乐于朗读。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同时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二、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朗读前的 “转轴拨弦”,用它来创设良好的情境。因为,朗读既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音乐创作,它的基本特点是“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所以,需要有情境性和感染性作为其基本的条件。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情境中产生的。情景、情境不同,人的心境就不同,具体的情景、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情感。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良好的情境对有感情朗读具有独特优势。
1、善于引导——“道而弗牵”
“道而弗牵”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引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教第一册课本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运用过这种方法。课文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样?”学生回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很想立刻叫爸爸妈妈来看呀?”学生答道:“是的。”我问:“那你能喊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下雪啦,下雪啦!”该生在模仿喊语时,正是前一个“下雪啦”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不作任何提示,但学生已把生活经验迁移至此,读得很出色,达到了感情朗读的境界。
2、放飞想象——“强而弗抑”
“强而弗抑” 并不是《学记》所说的“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的本意,而是不抑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想象中驰骋,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可以引导学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画卷,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丽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也很高。这时,教师不必多说怎么读,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使语言文字在心中“活”了起来。
3、利用媒体——“开而弗达”
这里所说的“开而弗达” 指的是“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可以利用幻灯、录像显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画面与课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读者的心声。朗读的指导,绝不能单纯是技巧的指导,这样会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情感。“授人以鱼,仅供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用之无穷。”所以我们利用多媒体,应做到“开而弗达”,在情境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但并不直接教与朗读技巧,而是让学生从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朗读去描绘她,表现她,而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其语言表现效果是很有效的。
三、设问导读——“语不惊人誓不休”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层浪。读无问,则无思,有口无心,毫无目标,如饭后散步;设问导读,读思结合,读思并行,以致熟读成诵,正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所以,指导朗读时,我喜欢问“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爸爸给“我”的谜时,请学生起来朗读后,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回答:“因为外祖母去世了,爸爸肯定也很难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已理解了文章内容。当然,我们并不只是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继续问:“还有其他情绪吗?谁愿意来试试?”又请学生起来读后,问他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说:“爸爸还想安慰孩子。”“爸爸也很无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甚至“为所欲为”,只有这样“语不惊人誓不休”,学生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四、巧妙评价——“一枝一叶总关情”
评价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研究的重要对象,好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感悟和内化。因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学生朗读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朗读水平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多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如:“你读得真投入!”“你读得很形象!”之类的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评读时加入感情朗读的关键词语。如“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到快乐!”、“你读出了悲伤!”、“我感觉你好像真如文中一样飞到了世界各地!”。“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老师的句句评价中,学生都能领悟到朗读方法,也学到了评读的方法,才不会总是“你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如此苍白无力地评读。学生语言丰富了,评读更有了实效性!
五、适时范读——“嫁与春风不用媒”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我并不喜欢在学生朗读之前进行范读。因为,我提倡的是个性朗读!我不想在学生自已体会朗读前给他们套上老师范读的光环,影响他们个性的发挥。那么,如何才算适时?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标准时,老师就可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教师可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让指导朗读“嫁与春风不用媒”。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读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让学生一听促读、以声传情、以情入意。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这就是俗语说的“打铁还要榔头硬”。 不过,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才能从老师的范读中悟得朗读方法,才是真正地做到“嫁与春风不用媒”!
有效指导朗读促使了学生和文本沟通交流,使个性有一方晴朗的蓝空。让朗读成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让朗读成为读好书的最佳途径。放飞情感,让情趣盎然的读书声从孩子的内心底里发出!
作者:姚翠红
学校:晋江市永和镇重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