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容: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习作指导
发布时间:2015/3/11 11:10: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自颁布以来,许多教师积极响应,随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视阅读教学,不厌其烦地分析教材的局面得到了改变,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即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习作例文来教,反复研究文章的写作方法,并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希望学生能从中“举一反三”,达到学会作文的目的,但结果却收效甚微。其实,这种作法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仅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这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本人认为,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偏离其中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写作指导,应当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读悟精妙的文字,乐于表达
每个孩子都有与别人分享想法和感情的愿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把“读”落到实处,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一旦认识到这点,他们就会渴望写作,乐于表达。对于这一点,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山雨》这篇课文时,我就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是大声地朗读,边读边想象文字所传达的画面,然后请学生把令人神往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加工,学生不但感受到了山雨的韵味和节奏,而且在脑海里留下了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段落都适合大声朗读,老师要根据感悟文章的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读文章。例如在《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当我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后,还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边默读边想象自己正靠在一棵树上与树融为一体的奇妙境界 。通过反复咀嚼,充分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感受那字里行间所流淌的激情。总之,在阅读教学时“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悟出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情感;通过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进而点燃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说,读是写的动力和源泉。
二、习得巧妙的写法,善于表达
理解、积累是习作的前提,表达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我们常常会发觉学生积累了很多的优美词句,但在习作时却无法准确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即便是表达出来了也存在或结构不完整,或条理不清楚;或语言平淡,或不够具体生动等诸多的毛病。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2011年版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既要解读文本内容,也要关注文本表达,凭借课文学习如何表达。选入我们小学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思想境界,独特写作技巧,流畅语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从布局谋篇,抑或从刻画人物技巧等方面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帮助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一)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修辞,解决学生习作中语言空洞的问题。
语言是文章的血脉,因此让学生积累运用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内化成为语言素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应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回答句子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或是把句子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或是增强语势,仅此而已。笔者认为这样做教师只帮学生搭一半的桥。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修辞手法在习作中的妙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时时不忘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句式,”“如果换一种句式会怎样,”通过反复地对比、探究,学生才能真正品味这样表达的作用与价值,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得到了“鱼”而不是真正学会了“渔”。
(二)在阅读教学中认知结构,学会谋篇布局。
大多数的学生在习作时,不知道怎么处理文章的整体布局,写到哪儿算到哪儿,写出的文章给人一种凌乱、条理不清的感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文章结构等写作知识,并进行有意识地模仿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不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还让学生领悟作者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描写;而且每一具体方面的描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写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别具一格的美”三方面具体描写。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悟写作方法,并顺势布置了一道课后作文题——《我们的家乡》,让他们模仿这种表达方法来写。这样学生就能将阅读中获得的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三)在阅读教学中体会情感,学会人物刻画。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材中有很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文章人物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些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穷人的高尚品质。然后让学生以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桑娜矛盾复杂心理活动为例,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忧虑、紧张或恐惧等情景写一段话,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完成,但只要老师坚持一课一得并常抓不懈,我想经过长期潜移默化,习得写法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必然。
三、激发奇妙的情感,醉于表达
习作是一种自我生命的释放与发泄,更是一种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的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还要让学生领悟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及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追随作者,与之同休戚,共悲欢。并适时利用文本调动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表达。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教学时我除了发挥朗读作用,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适当补充资料。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这篇文章,并进行有感情朗读,当我读到感人之处时,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眼睛都湿润了,此时我明白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了,那为何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这样的情感经历,你们也来个一吐为快吧!题目自拟”。结果这次的作文大家都有了意外的收获。其中有一位男生写得特别感人,题目是《想你,妈妈》。原来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哑巴,母亲生下他后就离家出走了。这节课把他多年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激发了,让他有了情感释放与发泄的冲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文章的情感点,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吐真情,在畅快淋漓的表达中醉一回。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没有不提高。”因此上好阅读课,作文指导课也就上好了一大半,所谓“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说的就是这种理想状态吧!
作者:侯慧容
学校: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莲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