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彬: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
发布时间:2015/3/12 16:18:58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前教师预设好问题与结论,课上不断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明确质疑内容
对于刚刚学习质疑的孩子来说,帮助他们明确质疑的内容,有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我们对阅读文本内容方面的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课题质疑、词语质疑, 难句质疑, 空白质疑,标点符号质疑等。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人教版三上《我不能失信》这一课题就激起孩子们的疑问,“‘我’指的是谁?”、“我失信过吗?”、“为什么我不能失信?”……一个个疑问不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让我们从多角度阅读文本。
词语质疑, 则需要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 读得有情有趣, 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 培养语感, 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词语的质疑虽然大部分只停留在对词语意思的质疑,但词语的质疑最容易入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深入地咬文嚼字,感受文本情感。
文本中的难句往往也是阅读中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的重点句,因此如果学生能抓住这一关键质疑,教师将其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那么一堂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就对课文的最后一段“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提出了疑问:人们靠斧头得到了哪些东西?为什么斧头最后也没有了呢?通过第一个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第二个质疑则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对标点符号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标点带来的效果大不相同,这不正是质疑的一个突破口吗?如人教版三下《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说的最后一句话“她是我的朋友。”,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里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呢?透过这一标点,我们可以更深入人物,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给质疑方法
1、直接质疑法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直接质疑法是最直接、迅速的一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我们会给他们一些辅助提问词,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课前教师让学生们对课题提出疑问,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出“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是什么样的呢?”等疑问,教师将这些疑问写在黑板上,顺势说:“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的书中,让我们一起寻找吧。”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2、比较质疑法
这一质疑方法主要用在词句的质疑上,通过换词、改变句意前后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人教版二下《恐龙的灭绝》这一科技文中,在教学“寒冷说”一段中,学生对“消失”提出质疑:为什么这里用的不是“灭绝”,而是“慢慢地消失”呢?这一问题的启发下,马上有另一个学生关注到本段中出现的“严寒”和“寒冷”,对于他们是否可以交换提出质疑。
3、假设质疑法
假设质疑法,即通过假设课文中没有或与课文情节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疑问的质疑方法。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教师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三、培养解疑的主人
质疑是为了学生能更自主地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但不少学生是为了质疑而质疑,少部分学生总喜欢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甚至一些刁钻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提出疑问之后,通过细读文本或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提出的疑问和对这一问题的想法统统标记下来,对于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问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小组讨论后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全班进行讨论、解答。当然,对于学生的质疑,并非每疑都能有解,必要时还需学会“存疑”。 因为面对同一问题,常因思考的角度或方法不同,产生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一时争论不下的,也不在少。 这时可以采取存疑的办法,把问题放一放,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能力的不断提升,再慢慢予以解决。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要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经过思考, 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浅入深逐步发展。
作者:林巧彬
学校: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