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华:一课一得,足矣
发布时间:2015/3/12 16:34:35
回想那天参加三明市阅读教学比武大赛,心里依旧沉甸甸的,收获了一份心情,也收获了一份丰裕。
整晚,我都是在忐忑中度过的,一看到自己抽的课题《狼牙山五壮士》,心就凉了半截,这么古老的故事,这么豪迈的文章,叫我一个小女子如何能上出它的气势呢?经过一个晚上的集体研讨,初稿成形。我把教案认真的梳理一番,翻来覆去地看,始终没有特别新颖的思路,大家的建议让我设计的内容面面俱到,可似乎又无一具体,真难。一阵又一阵,只是感受到心和肺的强烈撞击——紧张!
《狼牙山五壮士》终于在第一天下午4点35分被我“啃”下了!一瞬间,轻松了,自我感觉还蛮好的,原来那些“拎不清”的地方好像一下子都清了,自己似乎也不曾漏了什么,该教的都教了。如:理清课文顺序,收集资料的方法,创设情境朗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写法,生词的学习等,满心欢喜的欣赏别人的课。
可听了朱小花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肖骥老师的《蒙娜丽莎之约》两课后,我的心沉了。用一句来形容他们的课:简约而不简单。两位老师都以极其清晰的脉络向全体听课教师展示了学生这堂课最大的收获:从学到写。特别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课堂伊始,朱老师就紧紧围绕文中的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展开教学,让学生熟读,感悟,再从中总结“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训练。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学得透彻。
而我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上。我将本课重难点放在感受狼牙山五壮士对敌人的深深的仇恨上,要求学生通过读课,然后就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和同学交流看法。学生在介绍并谈出自己感受的时候,因为没有教给具体表达的方法,所以尽管他们找的内容是准确的,谈得观点也是准确的,但就语文表达来说,都在一个平面上,并没有深入浅出。其实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感悟的方法,各种表达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借助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本课表达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爱国之情。其实,语文教学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常常看名师之课堂,我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上得精致,而我上得繁杂。对于教材内容,我总是放不下,舍不掉,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深怕漏讲什么,结果使教学停留于粗浅的层面上,不够细,不够深,不够精。在不断的学习中,我顿悟:一课一得,足矣!
一、 什么是一?
“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
得失论——语文内容复杂,教学因素多,不可面面俱到;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即是小到一个词、一句话的识记和理解,大到一种学习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一种能力的培养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要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使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的能力切实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求立竿见影,但必须循序渐进,层层落实,才会逐步提高。陶行知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则,去收最大的效果。”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看学生是否有收获。
记得曾听过洪丽玲执教的《桥》。文本一大秘妙之处就是对比,首先,对于洪水,从老汉和村民的表现相比,相差甚大;其次,和学生对日常生活情境的想像做比,超乎寻常。洪老师巧妙地采用了“两组词语相互对比”的阅读策略,将这一文本秘妙和盘托出,将村民和老汉的表现进行了对比,你看,村民的表现被概括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而老汉的表现则被锁定在“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然后,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对比,在这里既是一种写法,也理应成为一种读法,于是,它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从学生的解读结果看,这一对比方法的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什么是得?
我觉得首当其冲应该考虑到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有收获,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得”了,“得”了什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得”实际上都是知识点。小学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得“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低年级的学会拼音、识字、学会朗读,高年级的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就说高年级的阅读能力培养吧,它包括抓重点词、句、段理解文章的能力,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与鉴赏能力,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等。有关听说读写的一切知识的掌握都要体现年段特点,教师不要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
谈到“谁得”,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不光要学生“得”,教师也要“得”,教师的“得”和学生的“得”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其实,教师在考虑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这个问题的同时,自己相应地也“得”了。教师在设计每篇课文主要上什么才能让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学到最有效的知识的同时,对于在课堂上怎样恰当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得认真设计。实际教学中,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能力也不断提高了,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的,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三、如何有得?
怎么得,显而易见那就是教师课堂上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方法,一切教学手段,它们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该学的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都得看教师如何设计这堂课,只有方法得当了,手段合理了,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可以从朗读课文到文章脉络梳理;可以从对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到对作者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揣摩;可以从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的归纳到拓展应用……预设可以多,但突破口只有一个。我还记得执教六年级上学期的一篇精读课文《穷人》时,就从题目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的“穷”,再采用默读课文、圈画词句等形式来进一步找桑娜一家穷困的生活,一堂课就这样一穷到底,在第二课时再以问题“桑娜一家真的是穷人吗”抛出去,让学生体会他们心灵的富有,其实穷人不穷。两堂课上下来,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阅读技能:文章的题目即是文章的题眼,有的文章可以通过题眼揣摩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六年级下册第10课《灯光》、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等。
一课一得,足矣!
作者:曾玉华
学校:三明市明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