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雪芬:语文教学中的“三求”
发布时间:2015/3/12 16:38:46
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必须要扎实地训练。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就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追求着“求实”、“求活”、“求美”。以下我就三方面说说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咬文嚼字——求实
所谓的“实”就是通过咬文嚼字,增强语感,扎实地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讲:“阅读方法不光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点。”遵照叶老这一教导,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扎实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
1、感受其形
记叙文是靠语言塑造形象,描绘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感,感染读者的,学生通过语言的中介,间接地感受到文章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画面。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想象出文章中那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的能力,使学生把理解语言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例如:《草原》一课中,一句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就抓住“欲流”和“流入”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欲流’与‘流入’岂不是矛盾了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说,翠色欲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那绿色都要溢出来了。那“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像茫茫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相接。这就像照像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照的是“碧草”绿得浓;一个是全景镜头,照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学生从“欲流”与“流入”两个矛盾的词中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那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
2、领悟其神
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之中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在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的基础上,把对语言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体味语言中的蕴含——领悟其神。如北师版中《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如果单从字面上讲,不过是低矮的墙头上,伸出几枝红红的杏花。如果引导学生把诗句的理解与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那就意境全出了。因此,我在教这首诗时,就抓住了“出”设问。一问,从“出”墙的红杏,想象一下那园中的景象如何?学生讲,那园中一定是百花齐放,要不满园的春色怎么会溢出来呢?二问,结合上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些扉久不开”想一想,这出墙的红杏对诗人的情感如何?学生说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十分富有人情。诗人兴冲冲地前来游园,想欣赏那满园的春色,却被拒之门外,这时一枝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头,笑盈盈向诗人致意,多么体量作者的心情啊。三问,“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与上句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关”相对,写出了“红杏”的性格,你觉得红杏的性格怎样?学生说,那红杏特别希望把自己的美展现出来,是不顾墙围、门关,也要冲出墙外。把对诗句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就体味到了诗的蕴味,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那是谁也抗拒不了的。
3、体味其情
古人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写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课文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如,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中国结》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结深刻的象征意义。为了突破难点,应该充分运用板画(师画中国结),把形象的板画与中国结深刻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第五自然段“不离不弃”、“心连心”等关键词句反复涵咏、品味,以读代讲、以评促读、读中见情。与此同时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地方见到中国结?它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并结合课文中的“巧夺天工”的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入情品读描写中国结外形的句子。这样一来即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又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把中华儿女浓浓的爱国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随机应变----求活
所谓的“活”不是任凭学生一味的张扬“个性”而是指老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活泼,课堂气氛活跃。为达此境界,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说,学生默默聆听的那一潭死水。老师的教是启发、诱导。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处在“愤悱”状态。学生呢?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随着教师启发、诱导,琅琅诵读,苦苦求索,咀嚼着美词佳句,体味着文章的情感。
1、设置障碍
不要以为训练项目越简单学生越会积极参与,恰恰相反,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越会跃跃欲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是因为有一定难度,就有障碍,在障碍面前学生要调动其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经过一定努才能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北师版第八册《月光曲》一文,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在精读感悟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中“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贝多芬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大音乐家,论年龄比盲姑娘大,论地位也比盲姑娘高,为什么跟盲姑娘说话要用‘您’而不用‘你’呢?课文是否有错?老师至今还是没有弄明白。你们可以通过读书帮老师吗?”学生听说能帮解决疑难问题,阅读期待大增,思维一下被激活,他们细细地体味文章语句后踊跃发言。巧妙的设障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的理解,彰显不同的思维。
2、富有新意
所谓新意,是要不断地增加新的知识,新的内容,新的见解,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新意的教法。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促使他们兴趣然地去思考、学习。如一课学完,我们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时,不要只是简单复述课文,而可以设计师生进行人物对话或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
3、平中设疑
“疑”是思维的导火索,要把课上活,教师要善在无疑处激疑。比如北师版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哈尔威船长当时要救人为什么又要给大副权利“可以拿枪打死那些抢在女人前面的男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此时便是小组讨论的最佳时间。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明白船长的用心——稳住整个局面。这样一来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更清晰留在学生心中。
三、感染熏陶——求美
所谓求美就是要从审美的角度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发现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那么什么是美呢?朱光潜先生讲“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感觉到的‘恰 好’的快感”。情趣意象化是指作者而言,作者在某一环境中领略到一种情趣,是眼前会呈现出意象,然后用恰当的文字把这个意象描绘出来。意象情趣化是指读者而言,与作者的情趣意象化恰好相反,读者读文章是从文字中见出意象,然后从那意象中领略情趣。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美感的产生必须使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文课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诱发学生的美感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距离适当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常常见到低矮的墙头上伸出几枝花,以及窄窄的小路上稀稀落落的一排篱笆。谁会觉得它美?但是读一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谁会不觉得美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美与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篱笆、小路、矮墙、枝头,在家会天天见,因为与我们的生活过近,所以不觉得美。而写入诗中,经过诗人的加工,它就成了画境,成了带有作者情感的意象,我们不受切身利害的羁绊,自在地玩味、欣赏,所以会觉得美丽。这大概是“距离产生美”的作用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见出意象,体会意境美,还有一个调距的问题,就是把离生活远的调近,把离生活近的调远。让学生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见出文字中的意象”。
2、浮想联翩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象的产生有时要借助联想,联想越丰富,意象就越深远广阔,明晰。文章中的隐喻,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常常出现。这些表现手法就是联想的产物。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欣赏运用这些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时,仍需借助联想形成意象。比知:《林海》中写“林”的两个小节,就是由“林”联想到了“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怎样像“海”呢?我抓住了三点引导学生联想。由“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联想到波涛起伏的大海;从“多少种绿颜色呀----绿得难以形容”,联想到绿波汹涌;从“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联想到那浪花激岸的情景。起伏的波涛,绿色的海面,雪白的浪花,这些丰富的联想为形成的“林海”的意象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形势下,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一幅绿波汹涌,浩淼天际的似“林”又似“海”的画面就出现在学生眼前了。让学生在浮想联翩的意境中,受到美的陶冶,体味到语言的美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训练学生从文字见出意象,从意象中体味作者的情趣。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既增强语感,又陶冶情操,达到“两性”统一的目的。
作者:叶雪芬
学校:南安市镇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