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让美育流淌于语文教学中
发布时间:2015/3/13 10:24:39
摘要: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就必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 欣赏艺术美,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因愉悦耳目而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美育 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醉,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之性,使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
(一)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
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爬天都峰》、《望庐山瀑布》《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珍珠泉》《观潮》、《游山西村》、《题西林壁》、《五彩池》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二)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赵州桥》、《各具特色的民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阅读活动,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一)针对审美心理,诱导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采取个别的、分散的形式,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到审美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不会对自己既不熟悉、又无法理解的对象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也会减少审美的快乐。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存在的作品。唯其陌生,才能使学生探奇寻胜的愿望不断被激发;唯其熟悉,才能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我常常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心理,来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美学教育,提高欣赏水平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对充分发挥文学阅读的美育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总是将美学知识渗透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鉴赏作品。如不少同学看过电视剧《红楼梦》,但对其艺术价值无法理解,我就举办《红楼梦人物谈》的讲座;不少同学喜欢看网游的小说,就举办《怎样看网游小说》的讲座。此外,还注意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仅教了美学知识,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
(三)组织写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熏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创造美、歌颂美的热切愿望,因此,认真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是充分发挥文学阅读的美育功能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语言优美、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
(一) 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经,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色的诵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注意力和感情反应。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不读熟不开讲”,说得非常合理,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老师上课前要钻研教材,学生上课前要读通课文。这其实都是临阵磨枪,不打无准备的仗。读不是干巴巴的从头到尾傻读,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地去读,而要读出精彩就更得动一番脑筋了。
像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定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 字。教者可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中出彰。初涉课文,有多少学生能做到读正确,读流畅,教者可让学生先“初读感知”,再“扫除障碍”,然后“反复练习”(可领读,可学读,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话语)。有了充分朗读,学生才能“欲吐而快之”。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包括单齐读、分角色读等。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不同角色的语言,潜移默化中加强美育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不朗读不能感受春的生机和活力,更不会体味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不朗读《沁园春.雪》,更不能感受到诗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感。
(二)用说写去创造美。
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一方面则是说写,百炼成钢。平时训练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课文中为我们写作教学提供了许多材料,如:同是写“春”,《北京的春节》、《燕子》、《绝句》等,各具风格,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用不同的审美意识,都表现出了“春”的各种风情,创造了美的境界。
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春天来啦》,教材要求学生看一幅图画,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说给大家听。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插图自制的动画课件:一个小朋友和树上的花朵、地上的小草、天上的小燕子等景物进行了有趣的对话。美丽的色彩、形象的动画与悦耳的童声童话,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了春天。他们很轻松地说出了自己找到的“春天”: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柳树发芽了,燕子飞来了。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一幅图画所呈现的春光只是春天里的一个镜头,如何将学生们带进更加广阔更加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找到更美的春天呢?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教材以外的更加丰富的资源,将信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春天来啦”口语交际课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有关春天的资源:有冰雪融化、山花烂漫、农民春耕的视频,有种子伸伸懒腰钻出泥土、青蛙打个哈欠爬出洞外,竹笋在一夜春雨之后布满竹林齐声合唱的动画。大量的信息集中推出,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思维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交流的语言丰富了,他们心中的春天也更加美丽了。
总之,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自觉自愿地接受课文中的美感教育,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搞好美育教育,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肩负的又一重任。我们要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谈美》朱光潜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5期
4、《美学概论》王朝闻 主编 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彬
学校: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宏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