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真:质疑——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发布时间:2015/3/13 10:38: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要求老师们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动脑筋,对课文产生疑问,学生质疑了就说明学生读课文了,了解课文了,进行思考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智慧飞扬。 如何有效发掘学生潜在的思考力,激发他们表达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过的一些做法:
一、鼓励质疑,调动灵性
研究表明,要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就要鼓励学生争强好胜,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挑战他人。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须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间的平等,学生间的友好,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创造这样一种气氛,使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说,怎么疑就这么问。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性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要以情景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学困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懂,表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穿针引线,巧妙点拨,让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发言的学生不管是否精彩,是否准确,只要他有开动脑筋,乐于表达就及时给与奖励,给予学生坚定的信心。
二、给予方法,开发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刚开始提问时往往抓不住要领,提出的问题肤浅,没有价值,这很正常,教师要冷静地看待这种现象,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一)抓住课题质疑
课文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提炼、文章中心的浓缩。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质疑,可使教学带有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包公审驴》这样的课文,课题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疑问:包公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在什么情况下审驴?结果怎样?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启发学生抓住标点来质疑:“大眼睛”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一种什么用法?并从这个大问题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很多小问题:1“大眼睛”在怎样的条件下读书?“大眼睛”为什么这样坚强……整个课堂教学就围绕学生的质疑来进行,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二)抓住人物质疑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来质疑,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如教学《秉笔直书》时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1.太史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帮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总理来提问:1.周恩来是什么人?2.周总理是怎样工作的?3.周总理生活这样简朴,工作这样辛苦,他是为了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精神。
(三)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抓住文章中凝练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深入讨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感悟文章的中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例如,《永生的眼睛》中描写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的精神。笔者在预案中设计了填空练习,请学生对所填词语“振聋发聩”“有意义”“骄傲”进行质疑,并从学生的提问中重点解决:1.父亲的话对琳达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父亲心中的“有意义”指的是什么?2.骄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反复品读,并结合全文内容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质疑问难,父亲、温迪那种为帮助他人而愿意献出自己身上器官的精神就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四)抓住矛盾之处质疑
有时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实则合符情理的内容。教师应启迪学生抓住“矛盾”之处发问,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领会文章中心。如教学《跳水》写船长救儿子的过程只有四句话,而船长是文章的中心人物,为什么用这样少的篇幅来刻画中心人物呢?既然船长是中心人物,为什么用很多篇幅写水手?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之处进行质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船长当时的处境。大家明白了这里并不矛盾,而这种真实的描写更富有感染力。
其实文章质疑之处还很多,如抓住文章的空白处质疑,从修辞手法处质疑,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处质疑……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灵活地作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在理解“最飘逸的云彩”一语,可以展开思考:“飘逸”是什么意思?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彩怎样“飘逸”?为什么那里的云彩“最飘逸”?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彩!课文哪些地方写那里云彩飘逸?……等到了六年级,问题的设计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提问,当然对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有三种面对的方法:1.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你多读读课文就能解决。2.问题的答案需要你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解决。3.问题的答案现在的你不懂,需要你以后慢慢体会,有的要用一生去了解。这样学生就敢大胆的质疑,思维的大门就会敞开,提出更多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大家去探究、思考、讨论。
三、巧设障碍,提高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后,我们还应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有时需要对现成的结论重新认定,教师可以提出混淆是非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维护真理的意识,你越“搅和”,他越想澄清,如此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使他们不至于被表面现象迷惑。如在教学《杨震暮夜却金》这课时,我提出这样的异议:对杨震暮夜却金这件事,有人认为杨震太较真了,受自己学生送来的礼金算什么?又不是自己贪污受贿。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时有的学生说王密给杨震送那么多的金子,可能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激。但是,他用金子感谢老师,这种做法本身就贬低了老师。杨震当初举荐王密是为国选才,不是为了个人谋利。以公谋私不是杨震行为的原则。有的学生说十斤金子比王密一年的俸禄都多。王密上任仅半年,就能呈现这么多的金子,可见是贪污或受贿而来,不义之财怎能收受。有的学生说杨震是王密的领导,这次收了他的金子,以后怎样领导他?如果王密做错了,还能秉公处理吗?如果王密做好了,好公开表扬他吗?无论怎么做,都心有芥蒂。为官做事,上下级不应有私人的金钱往来……巧妙的设计障碍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贯串全文,促使学生将得到的意转化为言,既锻炼了思维,又丰富了多重对话体验。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注重技能的培养,还要让课堂充满不确定的因素,与风平浪静时掀起波澜,在一马平川处设障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归纳、追根求源,发现真理之光,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实践中,个性和思维尽情飞扬。
作者:林雅真
学校:晋江市安海养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