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读写例话•初中】记叙文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3/16 15:54:56

记叙文,一般是六个要素都要具备的。新闻体裁尤其如此,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把记叙的六要素认识得很清楚,例如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事情的前因后果等,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在有的记叙文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同样是六个要素,不同的记叙文交代的具体内容往往不同。例如有的把时间说得很笼统,有的则精确到分秒。对上述情况,阅读时要根据具体文章来搞清楚。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阅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章的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致使文章线索出现了多钟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的,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结起来。例如《荔枝蜜》就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还要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对于线索,阅读时只要认真揣摩,是不难搞清楚的。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事件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按照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顺叙。事件发生的先后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但在表达上以什么作为线索的标志要看文章内容的需要。有时虽然按时间顺序(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先后)叙述,但由于时间观念对表现文章内容并没多大意义,就不一定特意点出时间的发展,而是抓住事件本身的某种特点作为线索的标志。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形,就要注意揣摩。

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由于倒叙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必须注意交代起讫点,使文章衔接得紧密自然;另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叙的前后也不一定需要说一些过渡衔接的话。对这些,阅读时都应予以相当的注意。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是做陪衬,甚至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阅读时应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但它不如用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因此阅读时要同作者在同一个角度去理解文章。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角度写的。阅读时要注意有时是作者在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中的人或物讲话。

一篇文章中,或者只用第一人称,或者只用第三人称,也有少数文章第一、三人称交错使用,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各自长处。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人称的转换,体味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态度,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